官方版的INSEAD入門介紹
2009年5月28日
2009年5月26日
<轉錄> 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前陣子整理電腦,翻到這篇文章,現在看還是受用,分享出來.
作者:台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原文刊於該系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 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作者:台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原文刊於該系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 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更生人的春天
(P.S. 台灣稱剛出獄的人為"更生人")
畢業後的出路大致確定,將繼續從事Consulting,貢獻我新鮮熱情的肝.
一個月前,未來的老闆專程飛到新加坡與我面試.一見面,她笑笑的問:“幹嘛穿的這麼正式?很熱吧”我拉拉領帶,笑說:“面試阿!這可是面試的基本款” 我們隨即找了間咖啡店,聊了三個小時.氣氛蠻輕鬆的,不像面試,倒像閒話家常:她向我介紹公司的運作與未來的發展策略,我也講講之前的project experience,看如何應用到未來的工作上.聊到後來,竟發現前一晚與我吃飯的朋友也是她熟悉的朋友.(呼!世界很小,不要亂搞).談完後,她準備飛往下個國家.臨走前,還塞給我一本她剛看完的書.
就這樣,一個週日的早上,工作幾乎確定.
回想整個MBA的求職過程,充滿了驚訝.套句我朋友講的話,彷彿從監獄出來:景物依舊,人事全非.進INSEAD前,我列了十家想去的公司(都是歷來的MBA大雇主),以及各自地點,希望開始做點功課,準備未來的申請.但外面的世界在我進來後徹底改變,到最後這些公司真正招人的只有...一家.不少公司sponsor的同學被通知延遲半年回去,上屆拿到offer的同學也需延八個月才能上班.最諷刺的是其中一家manager來INSEAD面試同學,回去後自己反被layoff!真慘.
以下是INSEAD同學找工作圖,手中拿的是CV:剩下的工作寥寥,競爭也是白熱化.有間公司我面試到final round.為了這個工作,我全力準備,能做的都做了,自覺應該會有offer.面試完後,我便滿心期待的等著消息,直到有天中午,我踩空摔進一個大水溝,膝蓋嚴重扭傷,大腿流血腫起.下午上課時,膝蓋腫到無法彎曲,不大能走路.就在那時,我收到了這家公司的ding.我坐在課堂上,兩眼放空,像具屍體.那天晚上,我一跛一跛的離開學校.走在路上,覺得茫然,就像是盡全力跑百米賽跑,但還是拿不到任何獎牌一樣.失去offer就算了,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才划不來. (如今已事過境遷,我又恢復正常了)
前幾天創業大賽結果出爐,我之前的team member A拿到了第三名.我問A接下來有何打算,他說畢業後會和幾個同學,校友一同創業,延續這個business idea.我提醒他:創業像是條單行道,去了就難回頭,風險可不小.他同意,但他在風險中看到更多機會,不想放棄,想堅持下去.
另有個N同學也將要創業,她修了不少創業的課:在A課找到想法,去B課發展細節,在C課與venture capitalist談,也與駐校的entrepreneur談過.基本上就是一魚多吃,蠻划算的.現在N的魚也差不多熟了,就看畢業後怎麼把魚賣出去.她說:反正沒什麼適合的工作,不如趁這個時候,開始自己的business.
我點點頭,心想: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條路不通,自己挖條路也行.祝他們順利!
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個是想要的都得到了.”看起來,大家的故事才剛開始,但無論收場如何,鐵定不是悲劇.
畢業後的出路大致確定,將繼續從事Consulting,貢獻我新鮮熱情的肝.
一個月前,未來的老闆專程飛到新加坡與我面試.一見面,她笑笑的問:“幹嘛穿的這麼正式?很熱吧”我拉拉領帶,笑說:“面試阿!這可是面試的基本款” 我們隨即找了間咖啡店,聊了三個小時.氣氛蠻輕鬆的,不像面試,倒像閒話家常:她向我介紹公司的運作與未來的發展策略,我也講講之前的project experience,看如何應用到未來的工作上.聊到後來,竟發現前一晚與我吃飯的朋友也是她熟悉的朋友.(呼!世界很小,不要亂搞).談完後,她準備飛往下個國家.臨走前,還塞給我一本她剛看完的書.
就這樣,一個週日的早上,工作幾乎確定.
回想整個MBA的求職過程,充滿了驚訝.套句我朋友講的話,彷彿從監獄出來:景物依舊,人事全非.進INSEAD前,我列了十家想去的公司(都是歷來的MBA大雇主),以及各自地點,希望開始做點功課,準備未來的申請.但外面的世界在我進來後徹底改變,到最後這些公司真正招人的只有...一家.不少公司sponsor的同學被通知延遲半年回去,上屆拿到offer的同學也需延八個月才能上班.最諷刺的是其中一家manager來INSEAD面試同學,回去後自己反被layoff!真慘.
以下是INSEAD同學找工作圖,手中拿的是CV:剩下的工作寥寥,競爭也是白熱化.有間公司我面試到final round.為了這個工作,我全力準備,能做的都做了,自覺應該會有offer.面試完後,我便滿心期待的等著消息,直到有天中午,我踩空摔進一個大水溝,膝蓋嚴重扭傷,大腿流血腫起.下午上課時,膝蓋腫到無法彎曲,不大能走路.就在那時,我收到了這家公司的ding.我坐在課堂上,兩眼放空,像具屍體.那天晚上,我一跛一跛的離開學校.走在路上,覺得茫然,就像是盡全力跑百米賽跑,但還是拿不到任何獎牌一樣.失去offer就算了,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才划不來. (如今已事過境遷,我又恢復正常了)
前幾天創業大賽結果出爐,我之前的team member A拿到了第三名.我問A接下來有何打算,他說畢業後會和幾個同學,校友一同創業,延續這個business idea.我提醒他:創業像是條單行道,去了就難回頭,風險可不小.他同意,但他在風險中看到更多機會,不想放棄,想堅持下去.
另有個N同學也將要創業,她修了不少創業的課:在A課找到想法,去B課發展細節,在C課與venture capitalist談,也與駐校的entrepreneur談過.基本上就是一魚多吃,蠻划算的.現在N的魚也差不多熟了,就看畢業後怎麼把魚賣出去.她說:反正沒什麼適合的工作,不如趁這個時候,開始自己的business.
我點點頭,心想: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條路不通,自己挖條路也行.祝他們順利!
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個是想要的都得到了.”看起來,大家的故事才剛開始,但無論收場如何,鐵定不是悲劇.
2009年5月17日
P5學了什麼 (上)
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
這次我站在兩個private equity investor面前,推銷我們公司的vision, strategy, valuation等等.作為CEO (四天後就下台了),我的目的很簡單:投資我的公司吧.
一開始都還蠻順利的,畢竟只是間虛擬公司,況且我們還是最賺錢的.但當我談到公司值多少錢時,被問了一連串問題,讓我有點招架不住.後來靠著CFO的護駕與教授打圓場帶過去.這兩位CEO與CFO(是真的CEO/CFO,不是我這種山寨版的)認為我們對自己公司的價值估算太高了,很多assumption過於樂觀,可以給錢,但要更多的股份.
這門課叫做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是個三天半40個小時的business simulation,著重於創業中後半段的過程:包括管理product portfolio,開發新產品,增資,找出exit strategy等等.與marketing simulation不同的是,這遊戲比較macro,你必須要看財務報表,改進獲利,搶市場也搶政府的案子,或與別隊合縱連橫.
這門課最棒的地方是提供冠軍隊伍一人一座獎盃.這種獎盃是其他課沒有的.想一想,能拿一個INSEAD獎盃,放在桌上,來日對無知的親友吹噓,聽起來真棒.
其實小弟暗暗以為獎盃會落入自己手中,但最後竟被別組抱去.唉!
原因在於公司價值是以最終三回合平均數字計算.我們像是金牛,從頭到尾穩穩的賺,總共獲利是別組兩倍以上,但後期成長速度落後,輸掉了公司價值估算.失去了這個獎盃,我的人生只剩下小學清潔比賽的獎狀可以吹噓了.
與江湖上的牛鬼蛇神打交道其實蠻有意思的:記得P3時,我的室友Z上了一門 “New Business Venture”,著重在創業的最初發展.他們組的profile很漂亮:兩個人有創業經驗,另一個是美國參議員的policy advisor.三個中有兩個是Harvard畢業的.在他們最終presentation的前一晚,Z要我們這些狀況外的housemate先聽一次,給些主意.我們吃著cheese,喝著紅酒,給了不少批評指教.但大致上我認為還算完整.
隔天我問Z結果如何,Z苦笑說“那些venture capitalist非常直接,問的問題非常sharp,不容易應付.不過從他們的feedback裡學了不少東西,算是收穫良多.”但從他的回答來看,似乎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
P4時幾個好友修了 “Private Equity”,他們的project是幫一家亞洲的PE找出有潛力的sector/company.一學期下來,幾個同學倒是與這些PE guys處的不錯.他們幫PE firm做免費的research,他們當然開心了.這算是所謂的win-win吧.
這次我站在兩個private equity investor面前,推銷我們公司的vision, strategy, valuation等等.作為CEO (四天後就下台了),我的目的很簡單:投資我的公司吧.
一開始都還蠻順利的,畢竟只是間虛擬公司,況且我們還是最賺錢的.但當我談到公司值多少錢時,被問了一連串問題,讓我有點招架不住.後來靠著CFO的護駕與教授打圓場帶過去.這兩位CEO與CFO(是真的CEO/CFO,不是我這種山寨版的)認為我們對自己公司的價值估算太高了,很多assumption過於樂觀,可以給錢,但要更多的股份.
這門課叫做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是個三天半40個小時的business simulation,著重於創業中後半段的過程:包括管理product portfolio,開發新產品,增資,找出exit strategy等等.與marketing simulation不同的是,這遊戲比較macro,你必須要看財務報表,改進獲利,搶市場也搶政府的案子,或與別隊合縱連橫.
這門課最棒的地方是提供冠軍隊伍一人一座獎盃.這種獎盃是其他課沒有的.想一想,能拿一個INSEAD獎盃,放在桌上,來日對無知的親友吹噓,聽起來真棒.
其實小弟暗暗以為獎盃會落入自己手中,但最後竟被別組抱去.唉!
原因在於公司價值是以最終三回合平均數字計算.我們像是金牛,從頭到尾穩穩的賺,總共獲利是別組兩倍以上,但後期成長速度落後,輸掉了公司價值估算.失去了這個獎盃,我的人生只剩下小學清潔比賽的獎狀可以吹噓了.
與江湖上的牛鬼蛇神打交道其實蠻有意思的:記得P3時,我的室友Z上了一門 “New Business Venture”,著重在創業的最初發展.他們組的profile很漂亮:兩個人有創業經驗,另一個是美國參議員的policy advisor.三個中有兩個是Harvard畢業的.在他們最終presentation的前一晚,Z要我們這些狀況外的housemate先聽一次,給些主意.我們吃著cheese,喝著紅酒,給了不少批評指教.但大致上我認為還算完整.
隔天我問Z結果如何,Z苦笑說“那些venture capitalist非常直接,問的問題非常sharp,不容易應付.不過從他們的feedback裡學了不少東西,算是收穫良多.”但從他的回答來看,似乎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
P4時幾個好友修了 “Private Equity”,他們的project是幫一家亞洲的PE找出有潛力的sector/company.一學期下來,幾個同學倒是與這些PE guys處的不錯.他們幫PE firm做免費的research,他們當然開心了.這算是所謂的win-win吧.
2009年5月1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