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INSEAD Log off

這是我第101篇文章,也是最後一篇.

當初興起念頭寫blog,是因著申請INSEAD時,找不到太多的資訊.等到我拿到了admission,便決定分享我的經驗,幫助其他人.漸漸的,愈來愈多INSEAD的人事物出現在我身邊,使我的生活愈來愈有趣.我便繼續與大家分享INSEAD與MBA的點滴.

現在小的已經畢業,也開始了新工作.受限於時間與精力,無法繼續此blog.另一個顧慮是不想稀釋此blog的初衷-分享MBA與INSEAD,便決定休息啦!(否則大家會看到我各國的旅遊札記、理髮記、好康逗相報等不相干也不營養的東西,稀釋了原本的主題).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這個blog其實很有限,只能開個小窗戶讓讀者一窺INSEAD與MBA的一點風光.實際上,有太多的精采無法用blog分享. INSEAD每年招九百位同學,我相信每個人的MBA旅程,都遠比我能表達的更豐富.對了,有些人以為INSEAD或MBA很美好,這是因為本人不太講MBA的dark side與同學間的腥羶八卦.讓相信我,dark/yellow side的精采程度不下於八卦周刊或灑狗血連續劇.請自行想像.若看倌未來要讀MBA,可自行體驗箇中奧祕…

最後簡單分享幾個MBA的收穫:
1. 認識career的無限可能,更重要的,思考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很多人讀MBA之前都有鎖定的產業/工作,但進來後才發現Career其實有太多的可能性.到最後大家要問自己的,已經不是薪水,title或公司名字,而是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別忘了, MBA是個商學院的學位,相當的職業導向. MBA能教你找工作,卻不能教你過人生.人生除了職業以外,還有太多的東西.你可以拿五個job offer,但你只能做一份工作,並且過一個人生,一個為自己活的人生.如何有意義的過你的人生,上課不會教.但藉著私底下同學密切相處,看到各樣國籍背景的生活,總會多一些啟發.

2 不卑不亢
有的人一開始眼睛長在頭上,相當自負,但被同學吐槽一陣子後,圓融了不少.比如有個同學,喜歡在上課訴說他之前在private equity的功績,沒多久以後,他會題到自己打工時當搬運工的學習,虧虧自己.
再強的同學,相處久了,就是那個樣子,也是要吃喝拉撒睡,也會喝醉很隨便.CV是給公司看的,真正在相處中受人尊敬的還是人品.久而久之,我學會不卑也不亢.在誰面前我都有自信,在誰面前也都有該學習的!

3 工作之後,便忘掉MBA吧!
課堂上與私底下的學習應該內化到自己腦袋中,若認為自己有啥MBA的招牌,就應該會發生啥事,是有點脫離現實.你的價值不是你的MBA,而是你透過MBA而增長的實力.拿到工作後就該捲起袖子,好好苦幹實幹,證明自己的價值.另外,回頭看當初常去的BW forum,大家吵著哪間學校比較好,畢業後覺得MBA的細部排名實在沒有太大意義,挑一個你覺得最開心的就好了,未來大家的career怎麼爬,哪一家MBA大概佔不到2成比重.不斷的充實自己才是王道!

先寫到這,其他的有空再補好了…

若你對INSEAD有任何的問題或想法,可以在此post底下加個comment,我會回覆給你.或者你也可以email給我:baiching@gmail.com

希望這個blog對你有幫助!祝你找到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心想事成!

Brian

2009年7月22日

英倫求婚記

有些事作了,你可以談論一輩子
這些事不作,你會被唸上一輩子


今天是結婚兩周年紀念日,寫一篇長長的回憶.

回到2006年秋天,故事重點:求婚.那時我得知要去倫敦工作,十分開心.終於可以苦盡甘來,結束四年的遠距離,與C同在一個國家生活了.

C是高中與大學的學妹,有些人聽到這個,會邪惡的看著我,嘴角微笑說:“喔,用這招阿…”但事實並不是他們所想的美少女養成教育. 初次見面時我(17歲),身高15x公分,跟C差不多.她以為我是國中部的弟弟,想參加高中生的聚集(我只是發育的慢).雖號稱學妹,但高中與大學啥都沒發生,更別提當兵那兩年,外貌(頭插兩根草,滿山遍野跑)與智商(鋼盔戴到腦袋裡)皆是歷史新低,不能見人的.

其實也不是啥都沒發生,只是她不知道我曾偷偷摸到她系上找她的修課單(但走錯辦公室沒找到),到她家樓下觀察(但看了半天的是鄰居老伯家).我也沒膽作明的,所以彼此相敬如賓.

就當我退伍要去美國前幾個月,得知她也要去英國了.我知道國外總有新鮮的人事等著,大可放心去體驗,但心底總有個牽掛,更準確的說,是股淡淡的遺憾-遺憾這麼好的女孩,又與我有這麼多的交集與回憶,放棄多可惜?

沒想到出國前夕,因緣際會,我們竟連絡上了,還開始通了信.當時我認真思考:走了好久,終於走到這個交叉路口,這次大概是最後的機會了.是要繼續像平行線,永遠沒交點,還是豁出去,將故事拉到另個境界?

我選了後者-表白.我不想有遺憾,反正也沒有什麼可以損失的.沒想到,過幾天她答應了!
於是,出國前夕,我們交往了.隨即便是四年的美國-英國-台灣遠距離.距離是種挑戰,但我卻感覺像只風箏,飛在無限裡,無論何處飛,線頭總引到另一頭牢牢緊握的手.

當我得知要到倫敦工作時,第一個冒出的想法就是:結婚.但總覺得C缺少股熱情的回應.後來小弟頓悟了,傻孩子,有個東西叫求婚阿!不知是哪國發明的怪東西:彼此相愛,不需求婚也行;不相愛,求婚也沒輒.何必呢?更何況我在台北,她在倫敦,難阿.

但過了幾週的思想辦證,我有了2.0版的結論:
有些事不作,你會被唸上一輩子

我腦中浮現此畫面:老婆看到感人的電視劇求婚片段,唸我;賣菜的阿姨與她分享當年阿伯求婚的事,唸我;馬英九主持婚禮,也唸我!一年唸十次,幾十年就是幾百次.不得了!

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我希望她開心,就這麼簡單.

就在參透奧秘的那晚,小弟買了張從香港飛倫敦的機票,是間新的航空公司,叫做甘泉航空(Oasis Airline).自己再買張台北往返香港的機票即可.

我開始盤算求婚戰略:我寫給C倫敦的朋友,麻煩大家掰個名義聚餐.而C會在那時收到個驚喜-一大束花,接著是我“半夜從台北”打的遠洋電話,然後是感人的PowerPoint presentation,看完同時,本人穿越時空在她背後現身,帶著鑽戒,跪下求婚!

大方向是如此,但技術上不容易,特別是讓這個準博士相信我在台北:
每早我都會與C skype,台北早上7點是倫敦晚上11點.就算不Skype通話,她也可以打手機找到我,找不到就代表有鬼.但飛機一搭要十幾個小時,要如何證明我一直都在台北?我必須像往常一樣,在每個早點名時乖乖出現,像阿兵哥一樣.

於是出發前一天我告知C,隔天要陪姐姐與姪子到機場,所以一早不能通話(但其實是要去倫敦).

隔天早上,我抵達機場,趕緊把訂位紀錄拿給港龍櫃檯.但小姐竟然説沒有甘泉航空的資訊,因此無法轉運行李,也無法讓我上機.加上我沒有港簽,也不能入境香港.

“阿?那要怎樣才能上機呢?”我緊張了.
“我們需要此班機的代碼,才能讓你上機與轉行李.不過飛機八點半起飛,你最晚八點以前要check-in”
那時早上七點半,我一聽,馬上拉著20公斤大行李衝到internet café找資訊.但由於是新公司,完全找不到班機代碼.我便香港,英國四處狂打電話,最後終於問到航班代號 - O8 700” (O8?誰想出這種爛代碼的?)
我衝到櫃檯.“O8 700! O8 700! 小姐,你一定要幫我上飛機,很重要的事!”
小姐查了半天,說“先生,我還是找不到這個航班耶.”又查了會,她宣告放棄.“先生,已經八點10分了.我們沒法讓你上飛機,非常抱歉.”
“那我可以帶著行李上機嗎?我可以到香港再想辦法?”我不死心.
“先生,你的行李太大了,真的沒有辦法.而且,登機門已經關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阿!毀了!這麼會這樣?!我欲哭無淚,忙了一早還是沒用,我狠狠的踹了旁邊牆壁幾腳,吼了幾聲.

事情還是得解決.我心想:“應該還有救,再試別的方法.今天早上無論如何我都要到香港,無-論-如-何!”
我馬上拖著行李衝到其他櫃檯,一個個詢問,解釋我的狀況.最後國泰航空說可以馬上幫我辦港簽,我便可以入境香港,接著再次進入機場搭我的甘泉航空.“沒問題,就這樣辦吧”
票價約平常的三倍.但我已經不在乎了,只要能到香港搭甘泉就好了.
最後我趕上了一班馬上要出發的班機.當我進了機艙時,已經全身汗流浹背.我喘了好大口氣,心裡很激動,原來能上飛機就是種幸福阿.

但沒想到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我抵達香港,拉著行李出關再進關.大廳四處是甘泉的廣告,像是個大日子.到了櫃檯check in,他們還送了一組模型飛機.不僅如此,登機門附近四處是記者與攝影師,以及不少看起來很有份量的人物(因為他們被記者圍著,應該不是欠錢被堵).重點來了-旁邊有不少免費的食物與飲料.

我拿著飲料,吃著點心,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甘泉航空的歷史首航阿.一切都合理了:為何網路上沒有太多資訊,找不到班機代碼等等,都是因為今天它才要開始寫歷史阿.(然後繼續吃點心)

老實說,我不在乎首航不首航,只要把我送到倫敦就好了.經過一早折騰,我一上飛機便倒頭大睡.

睡了一會,我被廣播吵起.心想“飛到哪了?”
一看窗外,香港機場?有沒有搞錯阿?
旁邊的記者告訴我,“好像是中國在軍事演習,被耽擱了.”
接著甘泉航空的董事長,夫人,CEO等高官人馬一一前來道歉,鎂光燈一旁閃不停.我與董事長握了手,心想:“好,再等等吧!他們看起來很有誠意,反正只要今天把我送到倫敦就好了.”
過了又大約兩個小時,大家悶的受不了,四處走動.奇怪,老共演習有這麼久嗎?要打誰阿?
過了一會,廣播說往俄羅斯的航道有問題,老俄不准甘泉飛經領空!天阿,中共結束換俄共.隔壁記者說“一定是俄羅斯想趁機勒索,怎麼可能出發前沒談好航權?不可能!”

坐坐坐,等等等,我開始擔心飛不成.原本計畫週三晚上到,週五晚上求婚,現在開始有變數了.
我轉頭問記者“今天飛不成的話會怎麼辦?”
“飛機兩天一班,今天不飛,就後天飛阿!”(同樣是地球人,這記者啥都知道)
“後天? 阿~那就太遲了!!”我嚇到了,希望他說的千萬不是真的.
最後當我們在飛機上坐了漫漫六個小時後,廣播響起: “很抱歉…”
“很抱歉?”不妙了.
“今天我們確定無法起飛,我們將與俄國當局討論,並盡速安排下一班飛機…”
“哇-!這麼會這樣!今天不能飛了!? ”去你的綠洲芭樂汁,這一天太漫長了.
所有人都被請下飛機,又回到了登機門.登機門上鎂光燈閃個不停.(照片如下)

我不知何去何從.碰巧遇見五個台灣人.一聊,才知道幾位是甘泉航空的台灣代理與一個中國時報記者.我講了我的情形,其中一個向我解釋:由於甘泉是廉價航空,為了節省成本,只與華航簽了beta協定,也就是轉機協定,其他航空公司的飛機都不能轉運行李.這就是為何我在台灣機場碰壁的原因.我也把故事跟大家聊了聊,記者還拍了照,故事便這麼登上中國時報.

當晚甘泉招待大家吃頓buffet,住個香港機場的好飯店.告知隔天中午便可起飛.我鬆了口氣,算一算,我還是可以在求婚前一晚抵達倫敦.倒是隔天早上要如何讓C以為我在台北還是個問題.
隔天我一早起來,不等C skype給我(手邊根本沒電腦),我趕緊打給C,告訴她一早突然有個客戶meeting,必須早早出門,沒辦法講話了.但事實是,歷經了前一天的波折,我還在香港.我有滿肚子苦水,但只能忍住情緒,表現正常.我只是個朝九晚九的台北上班族.

隔天check-in時,櫃檯給了每人一張免費來回機票,平息眾怒.(後來很神奇的,這張來回機票讓我坐了三趟單程,其中一趟還是商務艙.希望我不是讓甘泉航空倒閉的其中一個原因)

最後我終於在週四晚上十點抵達倫敦.出機場想到第一件事,就是“早點名”又快到了!我已經累的不成人形,只想喘口氣.但我得在半夜前找個地方 skype,不然就要穿幫了.我馬不停蹄趕到C的朋友家,借了電腦,skype給C.馬上變聲,一付剛起床樣.

C開頭便問: “你到底在哪裡阿?”
(what!? 難不成?!)
“我在台北阿,怎麼了?”
“我到處找你,還打到你公司,你同事說你請假耶”
(媽呀!哪個同事阿?)“喔…我…請病假,超不舒服的,就把手機關了,在家睡覺…”
我再壓低聲音,證明病了.
C接著“然後我打電話回家,說最近不大舒服.我媽說你會帶藥給我.我說你人在台北,怎麼帶藥給我?她說下次你來倫敦時就會帶來. 唉!我覺得很多事都不大對勁,還在想你會不會真的來倫敦了呢!”
我已經嚇出冷汗,不知該說啥,快撐不下去了,隨時都會穿幫露餡.
(事後岳母說她當時忘記我們還沒見面,後來及時發現,趕緊來個大轉彎,打圓場)

我只好硬接,“沒問題!下次我去倫敦時可以把東西帶給你.不過年底以前沒時間出國啦, blah blah…”
後來又扯了許多謊,證明我在台灣. (說謊真辛苦,要有超強的邏輯與臨場反應.我開始佩服詐騙集團了) 通完話後我又趕到另個旅館休息,那時已經半夜兩點.

隔天,也就是求婚當天下午,我再次和C通話.那時我決定狠下心,徹底斷了C的胡思亂想(應該是她的精準推測).我再三強調這陣子是不會去倫敦的,更別說是求婚給驚喜這種事,不-切-實-際!語氣堅決且強烈.我知道很狠,也傷了她的心,反正再過幾小時就碰面了.要做就徹底一點.

時間步步逼近.聚餐前一個小時,我與我哥(從別的城市來倫敦會合)躲在離餐廳七分鐘路程的shopping mall,坐在Starbucks等待.
(事後得知,C因為心情沮喪,提早下班,竟然也在同一時間到了同一個mall的同一層樓,幸好她只去了廁所.我們相距不到200公尺.只差一點點點就會相遇,並毀了整個驚喜.聽到我又冒出冷汗.)

時間一步步逼近.她朋友不斷傳簡訊給我update狀況.
時間到了!大家已到齊,可以開始了.

首先C的朋友們突然抱給她一大束香檳玫瑰(小弟當天親手配的),接著她手機響起,是我從“台北”打去的 (那時我躲在一個放掃把的倉庫裡,安靜的像台北的半夜).
我說這個聚餐是我辦的,因為我有很多話想跟她講.但我人在台北,所以準備了一個Powerpoint presentation.(我也不習慣講肉麻的話,還是交給微軟吧)

接著她朋友把我前晚設定好的電腦擺出來,讓她開始觀賞presentation:

在“新天堂樂園”的音樂稱托下,我透過動畫娓娓道著當年相識的新奇,接著轉到孫燕姿的“遇見”, 藉著張張slide,描述未來的不確定 –


‘聽見 冬天的離開 我在某年某月 醒過來
我想 我等 我期待 未來卻不能因此安排

我遇見誰 會有怎樣的對白
我等的人 他在多遠的未來
…’

最後換成另一首歌,透過影片與照片,表達交往後的開心與遠距的辛苦.最後藉由文字表達我的心情.

同一時刻,我在幾百公尺以外,看著手錶,開始計時,並慢慢走向餐廳.愈來愈緊張.
當我進到餐廳時,看到C的背影,一個得來不易的背影.她背向我,沒注意到,正擦著淚看slide.
最後一張Slide緩緩的浮現簡單四個字, “嫁給我吧?”
一結束,我已跪在她身後,捧著鑽戒.所有人都看見我了,只有她背著我,專注的看著slide.我輕喚著她的名,說“C,嫁給我吧?”她一轉身,看到我本人,時空大概停了一秒,下一秒她噴出淚來,笑淚交雜.

後面就不用再描述了,自行想像.九個月後,我們結婚.

結婚後,有時我惹C生氣,她會去看當初求婚的slide,接著開始唸我,為何只有那時浪漫,平常很討厭.小弟我又有新的體認,無論有沒有求婚,總還是會被老婆唸的.嗚…

所以結論就是:
有些事不作,你會被唸上一輩子
就算作了,還是會被唸上一輩子!

PS.後來C說,就算沒有本人現身求婚,光是Powerpoint,就夠感動了,她也會答應. (唉!早說嘛)
PS2.求完婚後我再搭甘泉回台北.想不到他們又出包了:晚上九點我上飛機,倒頭大睡,十一點多又被廣播叫起,說超過十一點半,機場不准飛,只能隔天再飛.當晚搞到半夜兩點才到飯店休息.
PS3.後來甘泉生意很好,經常滿座.但一年半後,由於油價飆高,甘泉不堪成本負荷,宣告倒閉.這一切成了往事.

2009年7月2日

2009 July Class 畢業典禮

7月2號是畢業典禮,也是我29歲的最後一天.過了今晚,照著孔老夫子的話說,就該三十而立了.

380個同學來到法國,60個同學待在新加坡.還有一群人跟著兩個dean搭飛機連夜趕場,要與同學說再見.

典禮免不了有許多致詞:Jake Cohen, Frank Brown,以及海尼根啤酒的CEO都說了勉勵的話.與Steve Jobs在Stanford的演講不同(stay hungry),海尼根這位校友幽默的勸勉畢業生stay "thirsty",永保對知識與生命的thirst.接著便頒發教師獎與授予畢業生證書.

接著的cocktail party結束後,我帶著家人在學校裡逛逛.有許多的遇見,許多的寒暄,拍照,與道別.妙的是,與以往的畢業典禮相比,我沒有太多的感傷,反而是開心,為彼此慶賀.因著這精采的十個月,大家又開拓了視野,累積了能量.下一次校友聚會時,帶著更多的精采,見證INSEAD帶來的收穫.

2009年7月1日

2009 Cabaret

這是畢業前的cabaret,楓丹白露與新加坡各一場.
由於我課已結束,先回了倫敦,無法參加豪華芭蕾舞團.就讓同學們的照片自行說明吧!

2009年6月24日

P5學了什麼(下)

Negotiation

H教授是INSEAD的名人:哈佛法學院畢業後,這個巴西美國人在一間國際談判事務所工作,幹了幾個大案子,包括斡旋兩個拉美國家的邊境糾紛(最後solution蠻有創意的).作了幾年來INSEAD唸MBA,因為學費沒繳清,被INSEAD直接留下來教書.

先問個問題:學完談判會變的伶牙俐齒, 咄咄逼人嗎?我很慶幸,答案是不會.

這門課教大家很有用的談判架構,以及針對不同的上課重點,給大家好幾個談判練習.一開始是幾個容易取得共識的談判,後來的練習愈來愈複雜,彼此的權力不平衡,資訊也不對稱.有個練習是六方會談:那次我當投資者,想開發一個城市的港口.不過環境保護團體,工業部長,公會與銀行各懷鬼胎.幸好市長跟我想法比較一致,咱們六個人便在五大議題上合縱連橫,你來我往,交換條件,最後還是談成了deal.

另個練習-想辦法在生活中湊到十個“No”.為了這個作業,大家便四處流竄,向同學、房東、店員、賣果汁的、計程車司機…要點東西或給些怪主意.想不到有些怪點子還被接受了,原來生活中有太多事是可以談判的.就如老師所說,處處是談判.

上完課後我發現上課所學的漸漸內化到我身上,我開始會觀察旁人的對話,或者think outside the box,對於一些日常小事,開始產生直覺,能嗅出談判的可能.我想這門課之所以熱門,是因為它給的幫助無遠弗屆,從商業問題到生活小事,都可以應用.

最後分享個小遊戲:
三人一組,各自代表A,B,C.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分數愈高愈好.有四種選擇:
A+B+C=121
A+B=118, C=0 (A,B自己談如何分配118,讓C自生自滅)
A+C=84, B=0
B+C=50, A=0
A,B,C各自雙邊或多邊談判,討論如何分配.時間五分鐘.時間一到,以最後的協議為準.

A,B可以撇開C,各自拿59.但C可以再跟A談,說:我給你60吧,我自己留24就好了.此時B又可以跑出來,與A或C打交道.整個遊戲十分dynamic,乍看之下C最弱,但其實不一定,就看遊戲怎麼玩.我們整班玩下來,結果出奇百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mpetitive Supply Chain

教授是個挪威人,亂亂的頭髮,年輕時是寫程式的,因此他相當的quantitative.這門課用了許多數學model討論如何改進supply chain,找出最optimal的預測值,生產量,blah blah…
有用的課,只是硬了點,我就不多說了.

教授要求每組做個final project,我這組中規中矩的挑了個貨運公司,分析資料,給些建議.其他組有的討論如何改善紅酒的製程,有的關於學校附近房租太高,建議INSEAD直接長期租房子,再轉租給同學,絕對是個win-win;最後有一組探討INSEAD bar的流程,透過重新安排bar的layout,縮短供應食物與飲料的時間.Bar為了感謝他們,送了一堆啤酒與飲料給所有同學.於是最後一堂課,人人一瓶飲料,聽著各組報告結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終於,我把在INSEAD十個月上的二十六門課分享給大家.雖然只有一年,但上課時數是兩年MBA的80%,十分密集.上到最後,漸漸習慣這種步調.
這些課確實幫助我達到讀MBA的目的之ㄧ-補足我對management各個領域的不足.雖然不可能樣樣都專,但面對相關問題時,我至少知道問題可能為何,哪裡可能有魚,哪裡有魚竿.剩下的就是經驗不斷的累積,在成功與失敗中學習了.

2009年6月19日

P5學了什麼(中)

B2B marketing
與Business to Consumer (B2C)不同之處, Business to Business (B2B)的行銷決策過程較為複雜.消費者買mp3 player的決策過程比DRAM 生產商買關鍵零組件較單純.B2B行銷牽扯到較多的stakeholder (採購,研發,生產…),過程也較繁雜(pre-sales, testing, main/complimentary supply, after-sales...)

整門課也是個business simulation,玩的遊戲是教授自己開發的“Industrat”.教授把我與另個台灣同學以及兩個歐洲同學分在一組.其中一個歐洲工程師快把我搞瘋了,幾乎每個決定都要與他辦論,這是唯一一個在INSEAD會讓我拍桌子的同學.我們倆的風格截然不同,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他拿著計算機按來按去,我看的是大方向. 姑且不論對錯,摩擦了好幾堂課後,漸漸能理解彼此的邏輯,也有了些默契. (不過,若還有下一次,我一定要自己挑組員)

這個教授上了不少他親手寫的case,許多都是他曾經參與的project.其中一個case談到調整價格:由於原物料漲價了,A公司需要決定是否跟著調漲定價,以及是否給sales彈性與客戶談價格.接著全班投票做決定.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作了和後來A公司ㄧ樣的決定-調高定價並給sales自行談價的空間.但這個決定卻導致這間公司後來破產.換句話說,大家都作了會破產的決定.但至少在課堂上犯錯比未來在職場上出錯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naging Corporate Turnaround
教授是個德國女性,投資銀行出身的,講話邏輯清楚,中氣十足.
這是堂實驗性的課,談到如何使企業起死回生.就像病人被送到急診室一樣:大量失血,半條腿已在棺材,三十分鐘不救活就等著駕鶴西歸了.很多公司也是這樣(特別這兩年):快付不出薪水與貸款,銀行不再借錢,供應商不提供credit,客戶失去信心.所有牛鬼蛇神都冒出來,該怎麼辦?

有堂課她請來一位荷蘭校友,他的公司專門做這種企業turnaround.他其中一個心得是:Sit on incoming mails and outgoing cash.在公司垂死邊緣,cash is not just king, cash in the only thing.一方面需要開源-找private equity或或銀行輸血,另方面就是節流-每一分錢,或說每一滴血都管.同時間動手術:截肢,切掉癌細胞,賣掉非核心/賠錢的事業,換一個管理團隊… 基本上都在與時間賽跑,做整個企業大手術.

另一個有趣的case是印度鐵路.印度人似乎特別愛火車,無論如何都要搭就對了(看下圖).2001左右這個印度的交通動脈已快破產.這家公營事業有150萬名員工(世界最大的雇主),任何的改革牽扯到許多非商業因素,相當棘手.那時新的鐵路部長作許多改革,主要是revenue side,包括透過技術改進提昇載重限制,車廂由16節增到24節,大幅改善火車turnover,調整票價…多管齊下.兩三年內公司轉虧為盈,甚至大賺,讓這個部長成為印度的名人(大家感謝他,因為不用再坐在車頂上了)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他來INSEAD的分享
http://tv.insead.edu/video/Strategy/9/2681

p.s. 印度人對火車的熱情也延伸到新加坡的公車上:
有次我要搭公車回家,公車一來,不知如何,各個角落湧出印度工人,努力擠上公車.公車已經滿到爆了,還有人懸空在外,拉著車門,直到司機把他們趕下去.小的認為活著才有希望,決定改搭下一班.最後我又多等了兩班才上車…




(這些都是買頂級門票的朋友-坐車頂與掛門邊的票)

2009年6月17日

不只是聯盟

這個Period 有三十幾位Wharton同學來到INSEAD,他們出現在課堂上,餐廳間,party中,甚至還有人一起在Cabaret裡跳芭蕾.他們與大家一樣,穿著短褲與拖鞋,週末在各國各島間旅遊.
去Wharton的INSEAD同學也差不多,只不過穿的正式了點,旅遊景點改成了紐約,波士頓,華盛頓D.C與Obama.

對於台灣同學來說,更重要的是INSEAD的Mr. T與Wharton的Ms. A的大事:他們要訂婚了!Congratulations!

T與A都是台灣美國人.看看他們過去的歷史,會驚訝這兩位怎麼會拖到現在才認識:
兩位都在十二三歲時從台北搬到Silicon Valley,住處只相距30分鐘.兩位便這麼在加州長大.有陣子T在Stanford, A在Berkeley唸書,雖然兩校有不少的party與飯局,但彼此始終沒機會認識.工作一陣子,兩人一前一後到了東京工作,又一前一後的唸了MBA.後來甚至發現A的哥哥是T父親公司的supplier,兩個老爸也都活躍在台灣的高科技業,生活圈貼的非常近.(我聽了開始覺得恐怖)

沒想到,愛情不是在台北,灣區或東京發生,而是在鳥不生蛋的楓丹白露發酵:
那時T剛到INSEAD,A也剛從Wharton過來.兩位撞見,便一見如故,更精準的說,是一見鍾情.我常常在飯廳裡看他們有說有笑,好像吃飯只是配菜罷了.冬天的楓丹白露沒啥地方可去,或許這種鬼地方,鳥天氣反而加速了兩位感情的溫度.

也因著這樣,A原本只有兩個月的exchange,硬是改成了六個月.而T也將在今年秋天去Wharton交換.

前幾天T在柬埔寨求婚成功,現在小倆口可以正式論及婚嫁了.

這一切看似美好,他們應該可以開開心心的結婚去.只是不久前我與T吃飯,他卻有點煩腦-原來在美國長大的他們,沒想到台灣的結婚習俗這麼多-叔叔伯伯的規矩,婆婆媽媽的習俗比他們所想像的多得多.很抱歉,對於這些傳統,MBA是沒有任何豁免權的!只希望他們倆在之後選喜餅,拍婚紗,送嫁粧,發請帖,挑日子,看菜單,訂飯店,回娘家………………的過程中,發揮MBA所學的, optimize the process (呵呵,如果真的派的上用場的話).

祝他們幸福!

2009年6月1日

倒數計時

過幾週就要被趕出INSEAD了.未來兩週我只剩下一門Negotiation,或許再去旁聽幾門課,提高MBA的ROI.

這陣子學校搞了不少活動,紀念大家短暫卻充實的一年:

Graduation Speech
三組同學角逐當graduation speaker:一位泰國美國同學,一位巴西同學,以及一組德國+法國美國同學.候選人在Youtube上發表政見,同學看過後投票. 巴西同學F認為一面來說,INSEAD使大家變的完全不同;但另一面,還是十個月前的熱愛生命的大家,他希望有機會向大家述說這些精采.
一開始我蠻訝異德國配上法國美國這種組合,像是吃Cheese配啤酒.德國同學W為人溫和,曖曖內含光,很大器的dean lister, C同學則是瘋狂的party boy:嗓門很大,想什麼說什麼.上週的Italian Week中,他纏了一塊白布在他些許臃腫的五花肉上,頭上戴個桂冠,走路時布都快掉了.有人認為像古希臘人,但我覺得更像台灣的割包(圖).
C同學走在學校,大家見怪不怪,倒是來訪的客人有人大笑,有的驚訝.兩位的政見就是透過互動的遊戲+雙簧,把INSEAD play hard work hard的精神表現出來.

Graduation Trip
Student council舉辦了六天的希臘之旅,有人去不了那麼遠,便組了個東南亞的小graduation trip.無論是哪個,鐵定都會很瘋狂.

Cabaret
一年兩次的Cabaret,這次是六月中舉辦,現在正在號招表演同志.有點像畢業公演,內容是各樣的唱歌,跳舞,短劇,相聲,影片,非常精采.

Yearbook:
匯集了這一屆同學的照片與彼此的留言與軼事.想不到在大家眼中我像是…
“無尾熊”, “任何愛睡覺的動物” (well,根據醫學研究,午睡可延年益壽,並減少心臟病發生…)
“貓熊” (應該是Panda Week的緣故,跟睡覺沒關係)
“彼得潘” (Dash時打扮成Peter Pan,又有點童心未泯)
“藝術家” (設計了不少怪東西)
最後還有“仙女” (呃...誰能解釋這個?!)

Summer Ball
每年最大的活動,大家都盛裝出席.今年還是在楓丹白露宮舉辦,只是受景氣影響,取消了煙火.Summer ball不單是為著我們,更重要的是,校友畢業後的五年,十年reunion也會順道舉辦.今年返校的是99與04年的alum.

我看到了04畢業學姊的blog,也開始想像五年後的大家,不知又會變成怎樣? 我想2014年Reunion時,也會像她所說的:
"听到了太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来不及细细地讲完,每一个故事都需要下一个五年好好地回味...现在的我,正适合从头再念一次INSEAD MBA。"

2009年5月28日

INSEAD入門介紹

官方版的INSEAD入門介紹

2009年5月26日

<轉錄> 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前陣子整理電腦,翻到這篇文章,現在看還是受用,分享出來.

作者:台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原文刊於該系刊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 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
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早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更生人的春天

(P.S. 台灣稱剛出獄的人為"更生人")
畢業後的出路大致確定,將繼續從事Consulting,貢獻我新鮮熱情的肝.

一個月前,未來的老闆專程飛到新加坡與我面試.一見面,她笑笑的問:“幹嘛穿的這麼正式?很熱吧”我拉拉領帶,笑說:“面試阿!這可是面試的基本款” 我們隨即找了間咖啡店,聊了三個小時.氣氛蠻輕鬆的,不像面試,倒像閒話家常:她向我介紹公司的運作與未來的發展策略,我也講講之前的project experience,看如何應用到未來的工作上.聊到後來,竟發現前一晚與我吃飯的朋友也是她熟悉的朋友.(呼!世界很小,不要亂搞).談完後,她準備飛往下個國家.臨走前,還塞給我一本她剛看完的書.

就這樣,一個週日的早上,工作幾乎確定.

回想整個MBA的求職過程,充滿了驚訝.套句我朋友講的話,彷彿從監獄出來:景物依舊,人事全非.進INSEAD前,我列了十家想去的公司(都是歷來的MBA大雇主),以及各自地點,希望開始做點功課,準備未來的申請.但外面的世界在我進來後徹底改變,到最後這些公司真正招人的只有...一家.不少公司sponsor的同學被通知延遲半年回去,上屆拿到offer的同學也需延八個月才能上班.最諷刺的是其中一家manager來INSEAD面試同學,回去後自己反被layoff!真慘.

以下是INSEAD同學找工作圖,手中拿的是CV:剩下的工作寥寥,競爭也是白熱化.有間公司我面試到final round.為了這個工作,我全力準備,能做的都做了,自覺應該會有offer.面試完後,我便滿心期待的等著消息,直到有天中午,我踩空摔進一個大水溝,膝蓋嚴重扭傷,大腿流血腫起.下午上課時,膝蓋腫到無法彎曲,不大能走路.就在那時,我收到了這家公司的ding.我坐在課堂上,兩眼放空,像具屍體.那天晚上,我一跛一跛的離開學校.走在路上,覺得茫然,就像是盡全力跑百米賽跑,但還是拿不到任何獎牌一樣.失去offer就算了,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才划不來. (如今已事過境遷,我又恢復正常了)

前幾天創業大賽結果出爐,我之前的team member A拿到了第三名.我問A接下來有何打算,他說畢業後會和幾個同學,校友一同創業,延續這個business idea.我提醒他:創業像是條單行道,去了就難回頭,風險可不小.他同意,但他在風險中看到更多機會,不想放棄,想堅持下去.

另有個N同學也將要創業,她修了不少創業的課:在A課找到想法,去B課發展細節,在C課與venture capitalist談,也與駐校的entrepreneur談過.基本上就是一魚多吃,蠻划算的.現在N的魚也差不多熟了,就看畢業後怎麼把魚賣出去.她說:反正沒什麼適合的工作,不如趁這個時候,開始自己的business.

我點點頭,心想: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條路不通,自己挖條路也行.祝他們順利!

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個是想要的都得到了.”看起來,大家的故事才剛開始,但無論收場如何,鐵定不是悲劇.

2009年5月17日

P5學了什麼 (上)

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

這次我站在兩個private equity investor面前,推銷我們公司的vision, strategy, valuation等等.作為CEO (四天後就下台了),我的目的很簡單:投資我的公司吧.
一開始都還蠻順利的,畢竟只是間虛擬公司,況且我們還是最賺錢的.但當我談到公司值多少錢時,被問了一連串問題,讓我有點招架不住.後來靠著CFO的護駕與教授打圓場帶過去.這兩位CEO與CFO(是真的CEO/CFO,不是我這種山寨版的)認為我們對自己公司的價值估算太高了,很多assumption過於樂觀,可以給錢,但要更多的股份.

這門課叫做Entrepreneurship in Action,是個三天半40個小時的business simulation,著重於創業中後半段的過程:包括管理product portfolio,開發新產品,增資,找出exit strategy等等.與marketing simulation不同的是,這遊戲比較macro,你必須要看財務報表,改進獲利,搶市場也搶政府的案子,或與別隊合縱連橫.

這門課最棒的地方是提供冠軍隊伍一人一座獎盃.這種獎盃是其他課沒有的.想一想,能拿一個INSEAD獎盃,放在桌上,來日對無知的親友吹噓,聽起來真棒.
其實小弟暗暗以為獎盃會落入自己手中,但最後竟被別組抱去.唉!
原因在於公司價值是以最終三回合平均數字計算.我們像是金牛,從頭到尾穩穩的賺,總共獲利是別組兩倍以上,但後期成長速度落後,輸掉了公司價值估算.失去了這個獎盃,我的人生只剩下小學清潔比賽的獎狀可以吹噓了.

與江湖上的牛鬼蛇神打交道其實蠻有意思的:記得P3時,我的室友Z上了一門 “New Business Venture”,著重在創業的最初發展.他們組的profile很漂亮:兩個人有創業經驗,另一個是美國參議員的policy advisor.三個中有兩個是Harvard畢業的.在他們最終presentation的前一晚,Z要我們這些狀況外的housemate先聽一次,給些主意.我們吃著cheese,喝著紅酒,給了不少批評指教.但大致上我認為還算完整.
隔天我問Z結果如何,Z苦笑說“那些venture capitalist非常直接,問的問題非常sharp,不容易應付.不過從他們的feedback裡學了不少東西,算是收穫良多.”但從他的回答來看,似乎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

P4時幾個好友修了 “Private Equity”,他們的project是幫一家亞洲的PE找出有潛力的sector/company.一學期下來,幾個同學倒是與這些PE guys處的不錯.他們幫PE firm做免費的research,他們當然開心了.這算是所謂的win-win吧.

2009年5月1日

INSEAD Dash 2009

上個月在新加坡的Dash.
有幾隻動物搭公車跑出來,好像是從台灣與大陸偷渡來的 XD

2009年4月27日

P4學了什麼(下)

另外兩門課:

Industry Competitive Analysis
這門課是典型的strategy course-許多的案例與framework,比P2的Strategy更進階也更應用.

一開始還是從產業的分析開始,看產業的演進,成長動力,與獲利來源,是否要垂直或水平整合,各自的利弊得失等等.接著碰的是比較micro的:公司的競爭優勢分析,如何進去一個產業,如何進攻,防守並建立起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挑的幾個case都還蠻經典的,比方說DuPont case:上課前大家拿到一個spreadsheet,密密麻麻的數字,要我們透過數字決定是要維持目前生產量或是傾銷.我的選擇與真實的歷史一樣:DuPont大量生產,壓低價格,搞死小競爭者,之後市場價格又回復了,DuPont便倒吃甘蔗,海撈一筆.其他十幾個case還有開採鑽石的De Beer,做代糖的NutraSweet,Dell進軍printer產業,玩具反斗城, Google, Playstation…

教授是個台灣人,非常的用心:很仔細的看大家的報告與final project,不只提供評語,還找出更多對各組project有用的參考資料,當面交給各組.也與各組個別吃飯聊天.小的這組是來自兩岸三地的四個consultant,我們做的project是大陸的蒙牛.最後上台時每人拿著一杯牛奶,開始介紹這個產業與公司的問題與機會,以及建議蒙牛的strategy.

前幾天與大陸的姊夫聊天,開始討論他公司能走的幾個strategy.我問了一連串問題,想找出機會在哪裡.他講了一個故事:他與許多公司一起競標當地某間大醫院的案子,他看到台灣某大公司的proposal,嚇了一跳,品質遙遙領先其他公司,價格也非常吸引人.但最後誰得標?姊夫笑著說,不是台灣的公司,而是“有關係”的公司.我突然覺得這些strategy concept/framework 在某些國家/產業是不大管用的.就像選美比賽,裁判看的不是才貌雙全的女人,而是願意跟金主OO的女人.若是很多女人願意跟金主OO,那就看誰的XX最大,或者一群女人與金主OO與XX. (OO與XX自行填入).OO與XX的技巧,各國不同,MBA著墨不多,可能要在社會大學裡找答案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進階版的Managerial Accounting,也是case based.
教這門課的是個退休的名譽教授,英國人.這個老伯非常的British – 講話很Witty,英國式幽默,喜歡繞圈子,用字遣詞很嚴謹,字彙不好懂.他若不來INSEAD教書的話,可以當:
1. 偵探小說作家:很多公司的accounting system有問題,導致決策出了問題.他會引導同學抽絲剝繭,地毯式找線索.但答案都不好找,可能只是Case中的某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我常常想:可不可以直接講誰是兇手阿?乾脆點吧!但他是很英國的英國阿伯,可能想在INSEAD完成他的福爾摩斯夢.

2. 益智節目主持人(如英國的weakest link):上課時老伯會引導出兩種可能,然後各找一個同學來說服大家,最後投票.還問:要不要call out?

3. 飛行員- 阿伯的嗜好

阿伯上case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他對於case context的了解.就像是看電影,他不只是看,他會評論這個導演的手法與此電影在影壇上的意義.他有時會說:這個case是A教授的代表作,就像是克莉絲蒂的驚悚小說,它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或說:此case歷久不朽,非常的短,卻涵蓋了3個長case所要表達的這個與那個…
阿伯似乎跟這些case的作者很熟,有時講到他跟作者的討論,以及拿出不少第一手資料,是一般教授得不到的好料,就像是電影的幕後製作或NG片段等等.

上啥呢?就是進階版的cost accounting與balanced scorecard,懶的描述了.

P4還有不少有意思的選修課,如Private Equity, Realizing Entrepreneual Potential...以及各國的field trip,有機會再介紹.

2009年4月21日

俏女傭,賺外快 II

報紙的訪問出來了.
買報紙時就看到兩個傻傻的MBA在封面的一角
旁邊寫著 “文憑太大 找工難”.同學說“文憑太太 找老公難?”

完整報導刊在比較財經的版,幸好旁邊不是俏女傭或淫和尚,而是新加坡總理.
我看到我的斗大名字: “XXX:接受降薪”這是我說的嗎?想一想,是有提到找工作變的更有彈性,也願意降低期望.但降薪跟降低期望不一樣吧? 其他的地方就別提了,也是不精準.

吃飯期間同學笑過一輪後,開始翻到報紙別版,看重口味新聞,如:“為引男生注意,女生變裸露狂”旁邊是張打著馬賽克的情涼美女.下方是“醉酒大叔當眾脫褲罵人”,一張褲子掉到一半的阿伯照.

“這個比較有意思喔”同學們繼續指指點點,嘖嘖稱奇.我終於了解,大家的口味其實跟阿伯很像.

2009年4月15日

俏女傭,賺外快

突然接到聯合晚報的電話,想打聽現在MBA就業市場的一手消息,說我是某pharma公司推薦的.
“聯合晚報?台灣的聯合晚報嗎?” 我心想幾週前被台灣聯合報訪問,現在換晚報啦. “不是,我們是新加坡的聯合晚報”
海峽時報,聯合早報我知道,晚報應該是早報的兄弟吧.我便接受訪問,也答應過幾天他們來學校拍照.結束後記者希望我幫忙找個女同學,講中文,又上相的.

我問了個新加坡女同學,她問: “早報還是晚報?”
“晚報阿”
“哇!我不要!早報就可以,晚報不行啦!”
“差個字有差這麼多嗎?”
“晚報都是給阿伯看的!裡面的故事都是重口味的.有一次我婆婆拿晚報給我,指著一條新聞-‘俏女傭,賺外快’,要我看好家裡的傭人阿!”
俏女傭,賺外快?不會吧.我腦中出現一個畫面:晚報社會版出現一則“欲哭無淚!慘絕人寰的MBA就業市場”.旁邊是我的黑白照,眼睛部份還塗黑.

“他們還要拍我跟另個女同學呢”我說.
不行,我腦中又出現另個畫面:左邊是“MBA的血淚控訴!”,右邊是“捉姦在床!在賓館開會?” 而我們倆的合照放中間,還笑的很燦爛.然後穿著短褲內衣的阿伯們從照片自行想像,哪一則也沒差了.

上網查了一下,最近的頭版新聞是:
“裸走女博士爆紅”
“佛具店公然招牛郎”
“十七歲美女開賭館”

恩…我不知道原來新加坡也有這麼澎湃的一面,我低估那些uncle了.
最後新加坡同學安慰我,說還有更糟的報紙,如xx日報,沒關係的.
我後來說服了另一個女同學幫忙,也不是新加坡人,了不起逃離這國家.

我想我會與記者好好溝通的,畢竟我不希望哪一天路過公園,穿內衣的阿伯走過來嘖嘖稱奇,說“少年仔,你很神勇喔!”

2009年4月9日

P4學了什麼(上)

P4課程長短不一,除了之前的China Strategy,還有以下的...
Market Driving Strategy

這個課本身就是個模擬遊戲,叫做Markstrat,是兩個INSEAD教授在打任天堂時發明出來的.與任天堂不同之處: 1.這是個成人遊戲(18+); 2.雖是成人遊戲,但這遊戲沒有漂亮的小姐或動畫.其他的小區別在於遊戲背後有很深厚的marketing理論基礎:業績與公司的股價反應了複雜的消費者心理與投資哲學.另外對手不是電腦,而是與你才智相當的同學,與你同樣的天真單純.
若真要比較,這marketing simulation比電玩遊戲有趣多了,只要再加個可愛的卡通人物就無敵了.

大家最終的目的就是提升公司價值,也就是提高股票價格.模擬世界有兩個產品市場,每個市場有不同的segment.每回合要作許多決定:既有產品的定位/升級/下架,新產品研發,廣告策略,產量,價格,各個channel配放的人力…
每回合要從幾十份報表中找出需要的資訊.回合結束沒多久,就會看到自己公司的表現.共九回合.

一開始大家野心勃勃,自以為很行,努力開發新產品搶市場,或大打廣告,甚至大降價.但我們組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產品就是比人差.前幾回多半在倒數一二名徘徊.大家士氣低到不行,怎麼做怎麼錯.其中一個印度組員,之前在有點軟總部開發Excel 2007,發誓要回家把這堆數字破解,一付小宇宙要爆發的模樣.隔天我問他如何,他抓抓頭說,遊戲密碼忘了,無法download資料… (我哩咧!)

後來我們調整戰略,狠下心殺掉好幾個產品,專心把一個產品做到最好,站穩後再小心佈局,攻進其他segment.到了第七回合就躍居第一,並保持領先直到終點,拿下第一名.相較於其他組,我們只有兩個產品,但分別佔了廣大宅男市場與熟女市場70%與40%市佔率.我們的產品設計,價格,廣告已經抓到了宅男熟女的口味,大熱賣.加上宅男市場瘋狂成長,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排名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是大家學到了:
1. Focus:產品不是好就可以,要相對好才行.先把一個產品做到最好,並持續保有優勢.想想GE與Apple的strategy.
2. 猜想你的對手可能的動態,預先攻擊與防守.
3. 促銷產品有兩種方法:真的(改良商品)與假的(用廣告唬人).根本還是要從產品做起,廣告畢竟是短時的.
4. 東西不是便宜就賣得好,是價格對了才賣得好.
5. 宅男市場潛力無窮…

以下是我們旗艦商品SAMA的廣告,宅男的最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t of Communication

老師是個之前在BBC當presenter的英國佬.兩天的密集課程,教你如何speech,透過不斷的練習,present,大家的指教而改進說話技巧.對我最大的幫助是知道自己的缺點,也知道未來如何繼續改進.沒有特效藥,只有多運動.

不過說實在的,平常上課觀察同學就可以學到很多技巧.不同國籍有不同特色,我抓了許多不同人的優點,期許自己能一直進步:某比利時同學講話微笑,看的舒服;某荷蘭同學相當自信有把握,他賣的瓜應該是甜的;某德國同學架構清楚,容易吸收;義大利同學手勢過多,引以為誡;美國同學講的頭頭是道,但仔細想想,濃度很稀,有些該學,但bullshitology要避免.

有一次經過一個房間,聽到一個平時和藹的同學對著電話罵人,小的拎耳一聽,不得了,一股欽佩從心裡油然升起:氣勢逼人,抑揚頓挫,立論犀利,彈無虛發!就像是天馬流星拳一樣,噠噠噠~~~
我真同情電話那頭的衰仔.我心想:呼!幸好他只是同學,不是客戶,或更不幸的,是老闆.

不知道罵人技巧需不需要學?

2009年3月26日

叮聲多響亮

大家開始收到公司的拒絕信了,校園四處充滿ding聲 (ding:公司或學校的拒絕),此起彼落. 這個Ding's list與Dean's list不同,人人有份. 目前這一波是consulting的叮噹聲.不意外卻又有點意外.

早就知道Greater China的consulting firm目前絕大多數不招人,但意外的是連當初感覺要招人的也是到處發好人卡,連面試都懶得發了.
比方說,一直以來M公司對於INSEAD這個招募人數全球第一的學校,多半是有申請就有面試.幾乎人人都有第一輪面試,有個展現實力的機會.就連上一屆景氣很糟時也還是如此.(況且景氣差,他們也不忙,面試的成本很低)

這一次反過來,申請大中華區的同學,絕大多數都在一開始就被拒,叮叮叮叮叮…叮噹聲在校園間迴響.其他小的consulting firm就別提了,更是如此.(反而是東南亞與歐陸還有招人)

前天的career fair也是慘不忍睹,來的公司少,工作很“特別”就算了,竟然還有不招人的.不然你是來career fair送筆的嗎?

單從這個點上,兩年的MBA program風險稍微小一點.
來INSEAD交換的Wharton同學,在07年入學,開始找intern (景氣沒問題),08年做完intern後拿到return offer (景氣開始倒栽衝),工作搞定,開始happy,畢業典禮, end of story.
而這一屆的INSEAD: 拿到admission時懷著信心,開學沒多久掛了個Merrill Lynch, Dean安慰大家說乖,明天會更好,接著骨牌效應,經濟觸底,畢業前四個月開始找工作,但是他@@的,工作在哪裡?
剩下的是:叮叮叮,叮叮叮,叮聲多響亮,就像聖誕節一般.

這一切來的很直接.但似乎大家都有心理準備,彼此苦笑一下,發個牢騷,就過去了,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人欠我們工作,他們不這麼做,自己會更慘.在這種非常時刻,要有超強的抗壓性,前一秒嘆氣,下一秒繼續往前行.我們現在也許是最慘的一屆,但將來肯定是最有韌性的一屆.

我有幾種安慰自己的想法:
1. 很多黃金聖鬥士等級的同學也是掛,我這種塑膠聖鬥士也不需太難過.I am not alone.
2. 世界各地很多人沒飯吃,靠著微薄的薪水養著一家大小,還在為基本的生存打拼,我已經非常幸福了
3. 國父革命十一次才成功,阿扁現在還關在牢中

發洩完了,該幹活了.

2009年3月18日

還是有工作的

缺工作嗎?以下是適合MBA的program, 提供良好的在職訓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静安寺招聘和尚
待遇:
4000/月,8小时工作制,包吃包住,出差上门做法事,按小时发放出差补贴。
做满3年7000以上,方丈30000以上/月 (免税).
下班之后,不干预私生活。
要求:
男生,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
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优先,英语六级,三证齐全。
获奖学金者优先,信佛教者优先,有其他教派信仰的也欢迎皈依我佛。
会背诵《金刚经》《法华经》等佛书经典者优先。
待遇:
各地分寺住持,实习期一年。斋薪每月,视香油多少而加分红,绩效。
实习期满,可由少林寺方丈大师传授少林寺72绝技,任选2种,限选3种,必修1 种
联系方式:hr@jingan.org.cn
地址: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
电话:021-62486366

我家有水洗澡

“WE RECRUIT FOR ALL COUNTRIES AND ALL POSITIONS”
這是某大化妝品公司在我們Job Board的廣告,看得我笑出來.
這廣告充分反應了今年的就業狀況.光是有在各國招人這件事,就足以當廣告噱頭了.就好像停水的時候,有人誇口“我家有水洗澡耶!”

我想三年後再回想此時此刻,也會一笑置之.

與往年不同,今年公司來招募,大家會先打聽:他們真的有招人嗎?還是來走秀的?
有招人的話,哪些國家與職位?
Banking不用提,不是一個慘就可以形容.有招的話,也多是sales function.
至於INSEAD歷來的大雇主-consulting firms,這次也是冷冷清清.
前幾大consulting 雇主中,一家破產倒閉,三家不招人,一家撤出中國.前三大consultancy,一家完全不招人去Greater China與美國,一家只來演講但不題招募(間接告訴我們答案了).
倒是有幾家趁機崛起,不僅搶學生,還挖角對手的partner.這幾家之所以還活著,多是因為在大陸focus在local client與政府多一些,或是重在non-financial industry,或是operation practice.
過於著重金融業或外商的boutique consulting,就深受波擊.

Industry雖然公司也變少,但還是有招人.多數同學都願意更有彈性,去了解平時不感興趣的製造業(如:賣飛機引擎的),製藥業(賣藥的)或農業(賣殺蟲劑的).這些產業永遠不會倒,總有人要搭飛機,總有人會生病,總有蘋果被蟲咬.總是對社會有點貢獻.

至於banker的用處?太多了,多到我完全不會講.
Consultant呢? 用處也是多到不會講.跟色情行業一樣,總是有需求.
況且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1. 取悅客戶以賺錢.讓他開心,再次上門.
2. 搞的很晚,常在不同飯店睡覺,房錢都是客戶付的
3. 很難跟媽媽解釋這份工作. 過不久媽媽又會問:你到底在做啥?

2009年3月10日

team member點名

回到新加坡第二週了,看到了P1 P2的teammate,相當開心.
兩個月不見就有不少事要聊,可惜其中一個跑去Wharton,沒有到齊.

恭喜菲律賓同學A找到工作,這個工作是她從P1 (9月)開始申請,前天才簽約的,歷經大半年,十幾個面試
A之後將留在新加坡,在某家還有賺錢的銀行當FX institutional sales.這工作是她一直想做的.
下一次聚餐肯定她要請客.

對有些同學來說,A同學有點爭議,比如說愛好名牌,打扮十分"大膽".
但她的特色就是很能搞定有錢大爺與富太太,private banking可是她的拿手強項.
她能迅速偵測有錢人在哪裡,似乎有內建的財富搜尋雷達,然後天南地北聊.
去年F1賽車在新加坡舉辦,她搞到幾張不錯的票.她一坐下來,就開始跟附近的大老闆們聊天,很快就換到名片.
我問她賽車好看嗎?她說她看不懂,也沒興趣!
(同時間,沒本事的同學到處攀關係,要進到附近的高樓看免費的)

葡萄牙L同學是個McKinsey帥哥,外表看起來很花心,或者說很有潛力花心,但其實是個宅男.
他只有嘴巴說說,要如何diversify他的"portfolio",但從來沒行動過.
看足球,踢足球對他來說比party更重要.
平時看起來一派輕鬆,悠哉悠哉,但考試作業總可以神奇的搞定.
他正在想畢業後要不要去非洲的安哥拉(前葡萄牙殖民地),McKinsey在那邊的生意還不錯,問他有無意願?
但巴西更是吸引他,物價便宜,人民熱情的好地方,他也可以繼續diversify他的假portfolio.

2個人不愁飯碗,另外三隻前途茫茫.
美國M同學去了Wharton,NGO背景的她總認為今年找不到工作,就不管了,反正她的banker老公並沒被裁員.
剩下我與韓國H同學.
H同學可能比我更慘.韓國的經濟慘到底,他又堅持非finance工作不可,結果就是沒有多少工作可以申請.

剩下我,還活著,還有一口氣.雖然經濟掛了,但沒有人阻止我苦中作樂,反正recruiting season結束前,作夢最美,希望相隨.

2009年3月9日

China strategy後續

China Strategy結束後,與教授陪同其中兩位speaker吃chilli crab,聊到想找些中國校友或大陸企業家來INSEAD分享經驗,
如51job或土豆網的創辦人校友,或者唐駿等我原先不熟悉的大陸人名.
我便看著對面兩個人講著不同人名,從A連到B,B連C搭著線開出人脈道路,幫我們定出找人的最佳途徑,就像Google map般告訴你方向.

聊到了創業,超過1/3的INSEAD校友在畢業五年內後創業.同樣是創業,不同國家的校友對創業有不同mindset.
此時刻的中國,外國基金不斷流入,加上政府的鼓勵,創業似乎是個潮流,也是很多人的夢想.
在成熟的國外市場,有些校友選擇start up a consulting business.
我與其中一位校友speaker都覺得有點保守,或者是太安全了.
consulting是腦力的產業,要成長生意就要成長腦力,也就是hire更多合適的consultant,但找人不像找raw material那麼簡單.志同道合,能力足夠又願意加入你的不容易找.
也有人選擇開始business with tangible product,如software 或 hightech/biotech devices.
資金需求高,entry barrier 高,風險也更大,但就是這樣的business才有更大的格局.若成功IPO,金錢或非金錢的報酬都是不得了的.
富貴險中求,MBA可以提供專業訓練,但冒險的基因與膽識就看個人了.

若我在90年代唸MBA,最標準的路就是到外商當專業經理人,做到大公司高階主管.
但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Chinese,有更多的選擇,也更考驗智慧.

2009年3月7日

台灣人上 China Strategy

今天看到學校搞出中文版的INSEAD knowledge,學校似乎還記得廣大的中文市場.有興趣請看> > http://www.inseadknowledge.com.cn/trad/

這三天密集上一門實驗性的課"China Strategy",看來陳威如老師在北大研究期間有不少心得,也找了不少speaker來.
聊天期間,他認為INSEAD應該好好耕耘大陸市場,畢竟INSEAD有full scale的新加坡校區,對亞洲商業的研究著力很多,亞洲的networking也強,與清華大學合作EMBA,又是top school,這些先天優勢要好好把握.

說到這,INSEAD有個痛處:它始終沒有合適的中文名, “歐洲管理學院”已過時.原來學校不是沒有想過,只是中文名搞不定.之前討論出了個很熬口的名字,只知道是發音的直接翻譯,哪幾個字我就不知了,也許是“英西亞德”,“嬰是啞的”或 “硬係雅的”,沒有一個能聽,真是歷史的包袱*.

這門課的三個case都是老師最近生出來的(very productive),一個是外商進軍大陸的對比故事 – 肯德基 vs. 麥當勞;一個是大陸公司走到國際市場 – 專做微波爐的格蘭仕;一個是外商與中國公司的對戰 – Google vs. 百度. 三個case背後各有討論的議題,也請來了當初肯德基在大陸狂勝的掌舵手, Google的中國區業務負責人 (well,李開復臨時有事),前台積電高階主管,西門子的高階主管,以及幾個校友與本土創業家.

肯德基從2002年後甩開麥當勞(店數2300 vs. 600, margin 20% vs. 8%)的主要原因是本土化,表面上KFC大膽推出非常中式的產品(油條,雞脖子),背後其實有太多的trade-off與挑戰,如supply chain, ingredient, talent. 特別是本地人才的培養要花時間,這解釋了為何KFC前九年只開100家店,後九年開了1400家店. “吃”畢竟不像科技產品, “吃”是文化的,在血液裡的,經營者不僅要懂公司,懂產品,也要能把Chinese food culture放入決策的調味中.這解釋了為何當初KFC的高階主管是一群“台灣幫”. (右圖為KFC在日本的localization)


西門子主管講的是 “Dilemma” (進退兩難,矛盾).她講了五個在中國遇到的dilemma,(就像小狗一早選擇在地毯撒尿或吵醒主人的矛盾,當狗也是有dilemma的),也就是要在trade-off間做出痛苦的決擇.很合善的德國工程師,但見解犀利,聽者受益.

晚餐學校招待大家到個club用餐,我碰巧坐在一位校友與一個創業小姑娘旁邊.這個小妮子比我還小(我其實也不老),21歲開始創業,歷經三次失敗,這個總算做起來了.她有典型創業家的熱情與對自己生意的信仰,向我滔滔不絕的講她的生意,有時覺得她有超齡的成熟,有時又覺得她還是小姑娘,特別是聊到女生實際年齡vs.外表年齡的話題時,像是個大學生,真是妙(或者女性都喜歡聊這個topic?)

另一位04年校友畢業後創業,歷經些許波折後,現在做的很不錯,公司名列知名venture capital雜誌 Red Herring Top 100 Global Company,準備要上市了.倒是這位校友靜靜的,吃飯期間有條不紊回答我的問題,向我解釋他們的產品.聽完後我稍微了解了此間公司的龐大潛力!

講到這,我突然發現很多oversea Chinese的中文聽說讀寫能力不大好,或者歷史地理不熟.我愈來愈慶幸當初教科書全是中國歷史與地理,我到現在還記得該死的清末五大戰爭 (填空題,請作答: _ _ _ _ _),或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 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blog完隔天,老師給大家看當初票選的幾個翻譯,印象較深的有:英世商學院(英明一世,糊塗一時?這個"世"不錯,有B school for the WORLD的感覺),頤思商學院(這個還不錯,"頤"有陪養的意思,聽起來像是thinker的搖籃),英思雅德(精英思考,清雅品德?).恩,翻譯是門藝術. 最終定案為何?七月就會揭曉.

2009年3月2日

P3學了什麼(選修課)

Merger & Acquisition:
用比喻較容易:
老王有隻雞想賣,英國人喜歡吃乾乾的雞胸肉,願意出22元. 瑞士人心想雞會下蛋,目前這隻雞每週下一粒蛋,他可以賣蛋賺個幾年,算一算他願意出24元. 開中國餐廳的老陳心想:雞腿可以賣,雞骨可以燉湯,再把雞脖子賣給隔壁做鹹酥雞的,雞腳賣給開廣式點心的做鳳爪,心裡願意出價30,但只要出25就可以打敗瑞士人的價格,划算!
最後老陳買到了雞.
併購一間公司有很多原因:與本身的產品,區域,客群有加強或互補,多角經營以減低整個集團的風險,或者只是買來整頓再賣掉…等等.
target值多少錢見仁見智,就像買雞一樣,每個人眼中的雞都不同.況且公司的valuation是基於很多的assumption:併購後公司營收與利潤的成長率,併購後能與現有營運有多少synergy(1+1>2?),以及WACC的計算…

這些assumption很難justify,說真的,誰能準確預測未來?就像上例,瑞士人以為雞會乖乖生蛋,像以前一樣每週一粒,但可能買過來後雞鬧脾氣,兩週下一粒蛋. Post-merger integration沒做好,文化或政治議題都可以讓公司賠掉不少錢.
整門課上了不少case,探討不同買雞的原因,上市公司或start-up價值的估算,synergy從何而來,併購的整合等等.

附帶一提:這是目前為止唯一的女教授,一開始蠻嚴格的,很看重出席,要求大家做同樣的位置,不喜歡同學換班,給了一堆online poll.(16堂課13個write-up)
大家當時的結論:要在男性主導的商學院生存,女教授必須嚴格才能生存.
到後半段教授明顯變的有趣,我們的結論是:這應該是她的strategy.
一些女同學的結論:這位法國女教授從沒穿過同樣的衣服 (完全離題的結論).
------------------------------------------------------------------------------------------
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
顧名思義,此課重在應用,所以上了12個case.是門頗technical的課,作業通常就是一堆算東算西Excel spreadsheet. 算啥呢? 用不同方式算公司值多少錢,算最合適的capital structure (equity 與 debt的適當比例),cash太多要怎麼辦?錢不夠的話要以啥方式籌錢?籌多少?可以有多少tax benefit?對company rating的影響?… 由於頗technical,沒啥特別好說的.

其中有個併購談判練習,我們組扮演某大藥廠,要買另一組同學扮演的抗體製造商,雙方商談併購的價格與付款方式.我的心得與上門課(M&A)一樣,很多東西都是基於無法justify的assumption. 賣方可以argue:我比你了解公司,當然知道我們產品的潛力 blah blah. 難道併購的價格就只能像買菜一樣喊價嗎?其實付款方式(用何付,何時付.)是一門學問.用現金付有其利弊,交換股票也有其利弊.當然也有其它方式,如一些像甜頭的option或warrant.

最後這間藥廠付了$ 450 million外加warrant. (Warrant有點像option,讓持有者可以特定價格買公司股票.主要的差異在於執行時,公司必須新發行股票,因此會稀釋股權.)
這堆warrant值多少錢?見仁見智,若賣方真的自認為很有潛力,在賣家眼中,它們可能值100 million;在買家眼中這堆warrant可能只值50million, 這個價值認定的差距一方面可以bridge the valuation gap,另一方面這也成了公司既有經營者的incentive,要達到預測的財務目標.
於是雙方皆大歡喜.

教授提醒一個點:永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business. CFO與COO職責不同,但CFO不能只搞finance而不懂公司的下一步計畫,產品,週期,市場或顧客等等.比方說一間high tech公司倒底要發bond或是equity,與他們未來的併購計劃息息相關,而這又與產業的循環,公司的策略不可分開.因此CFO要了解公司operation,COO也必須要了解finance.

-------------------------------------------------------------------------------------------------
另一門頗為technical的課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也是case-based:
很多公司常有的問題便是生意做太大,營收來自世界各地.這固然可喜可賀,只是有時貨幣匯差吃掉了利潤,或者各國利息不同帶來的不同議題,這時便可以利用一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如option, currency swap, future)來降低風險.
一開始談了些currency exchange, inflation, interest rate與購買力的緊密關係,引進國際投資人對於cost of capital的改變,優缺點.後半段重點是介紹各樣的derivatives,以及合適的使用時機.如何在國際市場是募集資金? Eurobond, Dual currency bond, ADR…
其中談到了一個觀念:Hedge可以降低風險,但hedge不是沒有代價的.由於risk與return息息相關,為了降低風險公司可能必須犧牲optimal portfolio,況且衍生性商品也不是免費的.總而言之,做hedging的決定之前,必須考慮清楚好壞處.

2009年3月1日

P3學了什麼(必修課)

這個P兩門必修課,我自己另選了三門選修.
必修一: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總體經濟學)
先講我和室友怎麼準備final exam好了.
我們三個拿著最近的Financial Times 與Wall Street Journal,彼此拋問題,比如說:辛巴威即將採用美金以杜絕瘋狂的物價膨脹,這有啥問題?前陣子美國官員批評中國政府干預匯率,這對美國影響為何?為何日本政府要花一兆日圓購買公司債?英國與美國前陣子拯救銀行的方式不大相同,對民眾的影響為何?我們拿出時事新聞,試著解釋或預測市場上的經濟行為,或者評論其他經濟學家或記者的觀點.

為何要這麼搞呢?因為Macroeconomics的題目全是新聞或雜誌的節錄,要你解釋各種當前經濟現象,政府措施與預測未來的影響.
上課的範圍涵蓋了較基本的GDP, 物價膨脹,失業率,saving/investment的multiplier effect,到一個封閉經濟的business cycle,開放經濟的匯率變化,或者的IL-SM curve,政府的財稅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或經濟成長的動力等等.
或許Macroeconomics有點理論,但作業與考試去逼你要懂得應用.我很喜歡這種考試方式,畢竟教科書大家不會再去看了,但報紙倒是天天要看,看了還要懂.漸漸的我懂得用A解釋B,B-> C, C-> D…,或者彼此之間的巧妙邏輯.

只是用macro角度看事情,發現看事情的角度很多,解釋事件的方式很多,有時還有相反的邏輯.怪不得經濟學家整天辯來辯去,但也很難證明是非.至於目前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勢呢?辛巴威室友的叔叔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經濟學家,她引用他的話:目前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對於未來也是沒頭緒,但要解釋過去,總還是可以解釋的.

我開始抓到當經濟學家的訣竅了.
-------------------------------------------------------------------------------
另一門課是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alysis:
講白了就是國際關係.這個Berkeley來的訪問教授風格鮮明,口齒伶俐,喜歡辯論.上課時喜歡cold call,由於INSEAD有各國的學生,外加我們的name card上都有國籍,他如魚得水,上課點名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我都想辦法把名牌藏到前排同學的頭後方,但還是會被掃到.
印象最深的是所謂的non-market strategy.也沒啥太大的學問,就是看事情不要只從純商業(market)的角度看,要學會從更廣的non-market角度來看.比方說車子賣不好,market strategy就是改善品質,降低成本…,但non-market strategy或許是遊說政府提高外國汽車關稅,以提供就業機會之名要政府補助…老實說,政府是老大.官字兩個口,商業行為絕對是受各種法令限制的.一種是照遊戲規則玩,但玩的比別人好;另一種就是改變遊戲規則.
這讓我想到2004年中信金的辜家與陳敏薰搶奪中華開發金控.當時陳敏薰是開發金的董座,為了防守,陳想要與金控底下的開發工銀合作,因為這個子公司擁有母公司7%的股票,只要這個合作成功,陳便可繼續掌握開發金.這時中信金的劉紹樑開始召開記者會,質問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票,是否有投票權?接著坊間學者們討論其合理性,經過一連串的檯面上下的運作,財政部拍板定案:子公司所持有的母公司股票不具有投票權. 這個見解改變了一切,最後辜家便吃下了開發金控.

辜家確實擁有較少的股權,但最後卻因著改變法令的詮釋而贏了此爭奪戰.至於兩幫人各自到官邸喝了幾次茶,錫蘭紅茶還是阿莎姆奶茶,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其餘上課內容包含幾種國際關係理論,沒錯,就是理論,各種@$& - ism,就像不同顏色的墨鏡,用來解釋並預測這個世界.這門課剩下的重點就是國際間的貿易型態.

2009年2月21日

Bye! Fontainebleau

明天就要和楓丹白露說再見了,也要和我住的小村莊Bourron-Marlotte,老屋子與老Peugeot說再見了
一開始從新加坡來的時候想念那裡的方便 - 食衣住行,語言,物價,效率樣樣都好
但現在要離開楓丹白露時,卻又捨不得這裡的鄉村味.
在新加坡我住在電梯大樓,有冷氣與游泳池.現代的家具與裝飾.
在這我像住在度假小木屋一般:
整個家大致上是棗紅色的,四處是深色的木頭家具
沒有太多的直線,樑柱是彎的,書架是彎(做彎的書架應該比直的難吧),衣櫃裡的桿子也還是彎的
不曉得這些家具是不是手工做的,看起來個個年紀都比我大

每個房間都有壁爐,抽屜與窗子都需要鑰匙才能開關,就連要在家中鎖門都要鑰匙
客廳擺著古早時磨麥子的工具(如果沒猜錯的話),大大的木頭立鐘,地板與沙發還會嘎嘎作響
樓梯間的燭臺掛著鐘乳石般的陳年老蠟,客廳的櫥櫃裡擺了INSEAD歷代學生留的紀念品,
比如說是2001年German Week啤酒杯,或2005年學生留下的香檳,上面簽著名

我們家前院種著一排竹子,每次下雪的隔天,這些竹子都會很不爭氣的垂下來,把路擋住,我們就得彎著身出門;雪融了後,那排竹子又會神氣的直立著.
後院是一大片草坪,但不同於美國式的草坪,這裡倒是幾顆亂長的樹,亂長的草與一個供人砍柴的樹幹-蠻法國的

或許是房子老,有一次突然跳電,唯一在家的室友看到火花後趕緊奪門而出.他說這種火花應該等於變電箱爆炸吧.衝著這位室友是哈佛資訊系的高材生,他的理論應該有點根據.我們想死定了,若天黑前不搞定,我們就得借宿鄰居家了.打給房東伯伯,完全無法用英文解釋,又找同學幫忙翻譯.沒多久房東就搞定了,他只是把保險絲開關撥一撥而已,純粹只是跳電.

這只是我們家.其他同學住的地方又更精采了-比大的,比老的,比怪的,無奇不有.事實上,這些幾百歲的老屋子老chateau才是主,我們怎們說都只是過客,用幾個月來體會它們的歷史.

公路旁總是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景色依季節與早晚而有奇妙的變化
晚上開過森林,心裡總還是有點毛毛的,偶爾會看到鹿在吃草,狐狸奔跑,野兔亂跳,算是bonus
冬天的夜晚,穿過漆黑的森林到同學家作客,有種回家的感覺,
或許是外頭的漆黑與昏黃的路燈襯托出了家裡的溫暖

我的越南housemate今天往南非去了,這是門0.5 credit的South Africa field trip.離開時她很興奮說前後院都冒出花苞了.她說會想念這裡的鄉村生活,我想我也會懷念這裡的楓丹與白露.

2009年2月18日

德國佬與dean's list

今天參加了個farewell dinner,聊到了Dean's list.我得到個結論 - INSEAD的德國人有兩種:一種是在dean's list上,剩下的在party list上.

目前dean's list約有50個同學,40個都是男生.共有9個是德國人,遠超過他們的學生比例.
說到這,德國來的強者真的很多:今晚吃飯坐我旁邊的德國人,是標準曖曖內含光的強者:人生各四分之ㄧ時間在德國/印尼/美國/香港度過,大學畢業從高盛總部做起,來INSEAD前已是高盛的executive director,平常與我用中文聊天,開車時放著梁靜茹的歌曲(不然就是女兒聽的兒歌),兩週前開著飛機帶著我室友繞了一大圈,非常博學多聞,卻又很好相處.說起話不像是28歲,倒像38歲.他的人生真是很"濃縮".
我和幾個好友有時在想: "為啥他還需要MBA?" 說完只能嘆個氣,繼續趕報告.
剩下的德國佬也是不惶多讓,嚴謹,準時,井然有序.這個國家雖然一板一眼,倒是人才汲汲.

廢話完畢.

2009年2月17日

坎坷的布拉格之旅

布拉格是個相當美的城市.一月底的布拉格之旅相當難忘.除了美麗的風景,還有坎坷的旅程.

首先是錯過飛機.
原本預計可以順利搭上飛機,沒想到一早傾盆大雨,路上還有兩起車禍.預計五十分鐘的車程開了兩個小時.一到巴黎Orly機場,我一個男生後面跟著一群女同學在機場大廳狂奔(挺壯觀的),但為時已晚.雖然飛機還沒飛,但budget airline差一分鐘都不給你上. 而下一班的票價單程就要300歐元! Alternative? 十八小時的漫漫火車.但想到老婆已經在倫敦往布拉格的飛機上了,我飛趕去不可,只好把錢砸下去了.
於是一群人沮喪的在機場等著六小時後的飛機.
乾等也不是辦法,這些姑娘們化悲憤為力量,把下週的reading, case與作業拿出來(也是很壯觀),十分有效率的在咖啡店K書,討論,寫作業,到了下午,很神奇的書讀完了,作業也寫完了.(這個效率起碼有平時的兩倍)

經過一天折騰,晚上到達布拉格,吃頓好料,老街坊逛逛.
整個布拉格像個主題樂園,路上隨便一棟建築都可以在台北當個景點,非常的精緻.布拉格舊的很有味道:查理士橋,著名的大鐘,火藥門,廣場,市政廳,皇宮... 每個地方都把你帶回兩三百年前.
商家英文程度很不錯,會講也樂意講,對外國人很友善,不像那些法國佬.
玩了三天打包回府,遇上了除夕夜.大家都想打回家報平安,機場的internet cafe説可以上網用skype,實際一用完全不行.
搭了飛機回到巴黎,叫了一輛taxi,要他載我們到當初集合地點取車子.
司機說跳錶的,不會有問題,況且他還有台GPS.結果快到時他很神奇的在某個roundabout走錯路.Fonty附近竟是些鬼地方,走錯路的話,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到達目的地貴了幾十歐元.大家一方面累了,另方面法文不好,很難跟這司機吵,只好認賠.

接著是大家各自開車回家,好死不死,GPS竟然沒電了.我們只好憑著印象開.很正常的,我們的印象是錯的,於是又開到了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鬼地方.我只好再打給其他在家的同學,請他們上網找出我們在哪裡,以及怎麼回家. 於是一群人就在2009除夕夜,空著肚子,迷著路回到咱們的小村莊. 布拉格之旅真是難忘.

2009 Panda Week

終於結束了,花了兩三週準備的Panda Week終於圓滿落幕.要我說P3幹了啥,就是這個了.
五天下來十幾個活動,認識了許多新生,更交了許多好朋友.我也發現Chinese人才汲汲,要寫稿就找在CNBC當過製作人的A同學,要party就找當過業餘DJ的H同學,要募款,跳中國舞蹈,寫毛筆,看手相,做影片,搞marketing…發幾個email就有合適的人了. 光是楓丹白露校區這就動員了五十位各個國籍的Chinese同學.

我們從巴黎請來了專業舞師團,法國東邊請來另一位舞者,另外也教老外打麻將,太極,燈籠猜謎,寫書法,泡茶,看手相,送啤酒,放電影,幫所有同學取中文名字,做他們專屬的name tag,上面附印章,以及最重要的Chinese dinner與Shanghai 1930s party. Party上還送出了國泰提供的兩人巴黎香港來回機票,最後我抽中了一對美國同學夫婦.(我真應該把我的票先冰過,再自己抽自己).
我與另一個香港同學負責總策劃,每天活在驚喜與驚訝之中,有啥突發狀況,我們是逃不掉的. 忙到一個程度,家人以為我失蹤了.
以下是幾個讓我無法好好blog的小因素:
- 小的設計的polo shirt除了新加坡廠商那裡delay, DHL還說要申請import license,幾個人忙著打電話搞清狀況,發現不必,大家又急忙安排付款,搞定關稅,最後終於在第一天開賣前十分鐘拿到包裹,大伙拉著衣服箱子趕去賣.

- 前個週末佈置學校,一早要在中庭掛大旗子與燈籠,法國佬兩手一伸,說找不到遙控開關,要我週一再來.把這事擱著,佈置其他地方,佈置好後,下午發現由中國大使館借來的中國結不翼而飛,我又趕去security那裡跟不講英文的法國佬比手畫腳調監視影片.隔天另一個可愛的小水桶裝飾又不見了.

- 為了與學校餐廳商量租用場地,我前後與餐廳經理談了三次,最後價格殺到三分之一.經理問我: “你有上過negotiation嗎?” 我心想: “你不知道這是Chinese week嗎?”

- 晚上十一點接到電話,一群人在佈置party會場遇到瓶頸.我趕過去處理,半夜十二點到達.我把之前印的書法,水墨畫,老海報,油畫全部撕爛,貼成兩件旗袍.於是一群人與我ㄧ起撕紙,貼旗袍,回到家時已是半夜三點半.這真是永生難忘.













- 安排了一個兩百人的Chinese dinner,吃到一半發現位子不夠 (或者不知人從哪冒出的),趕緊搬桌子,拉椅子又搞出一大桌.過幾天學校又要我們多付清潔費,我只好繼續negotiate直到學校說: “這次算了!”

- 每天盯著polo shirt, 晚餐與party的銷售數字.同學都是不到最後一刻不買票,party前一天只賣了約一百張,最後當晚來了兩百多人.晚餐也是類似數字,最後票全賣光,還有十幾個人沒得買.


- 六個女同學表演精采的扇子舞,第一天各班表演一次.到晚上七點最後一場時,我這個敲鑼的沒力了,六個仙女也飛的很累.

整個活動像鴨子划水一樣,老外同學很喜歡,背後是一個努力的團隊,用心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當我在check Panda Week的email account時,收到一位瑞士同學的鼓勵,他說 "繼北京奧運後,你們這群華人同學又再次設下了超高標準.這個Chinese week對我真是難忘的體驗." 我也發現了過去五年的Chinese Week email.看到當初也是一群人為著同樣的活動奔波,我想這些校友現在也分散在世界各地,卻帶著相同的精采回憶吧.

2009年1月20日

龜毛設計師 vs 市儈MBA

這學期INSEAD冒出了10個從加州Pasadena的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同學,聽說是世界頂級的設計學院.但隔行如隔山,我們不認得他們,就像我媽不認得INSEAD一樣.這群人的打扮很不MBA,身上的顏色很跳tone,鏡框的設計很義大利,講話的模樣很飄渺.

這群同學跟我們一起上strategy, finance...,更重要的是一門選課修Strategies for Product & Service Development.

這群"藝術家"負責產品設計,INSEAD學生負責product management,外加業界有經驗的人來幫忙.我的banker housemate與幾個長髮怪鬍子同學每週要與McKinsey的consultant開會(很奇怪的組合),把創意由腦袋帶到市場上,P3P4放假期間還要跑到加州Pasadena去.

或許MBA習慣管理流程,財務,製造,但管理創意就是另一回事了.我想INSEAD學生負責把天馬行空的藝術家扯到人間,他們則強迫MBA學生用鈍掉的左腦思考.我知道有些INSEAD學生抱怨這些設計師太龜毛,他們抱怨MBA學生太世儈.目前聽到的產品五花八門,有的甚至沒產品,只是個概念... 祝福他們.


我沒修這門課,卻因著Panda Week (Chinese Week)要到了,忙得不可開交.
現在我變成了服裝設計師,海報設計師,跑腿加打雜的.不知為何MBA唸成這樣.

只希望到時各國同學能更加欣賞Chinese culture.以下是本人用鈍掉的左腦搞出的鬼玩意:

2009年1月18日

Work hard, play harder

以下是跟MBA完全沒關的旅遊手札.

記得在新加坡時,歐美來的同學三不五時就衝到東南亞各國旅行.常見的景象是一群人週五拉著行李來上課,
課一結束,又匆匆忙忙的趕去機場.週一再見到他們時,個個滿臉疲倦(很明顯的與讀書或找工作沒關).

現在換我了:我們一群只來法國兩個月的同學,把握著每個週末,四處旅遊(當然週中還是要努力讀書).
上週去了法國東北邊的香檳區,參觀製造香檳的酒窖,喝了不少香檳.
在這些認真釀酒的師傅眼中,葡萄是有生命的,釀酒則是門藝術.
沿路的風景相當漂亮,被雪蓋住的白色大平原,一望無際,這是東南亞看不到的風光.
我漸漸了解法國人為什麼總是這們臭屁:他們國土的位置,面積,氣候,土壤真是得天獨厚,不光是稱霸歐洲,世界上也是屬一屬二的.

最近恰巧看了一部紅酒漫畫-"神之水滴",裡頭的每瓶酒都可以帶人穿越時空,有夠誇張.
不過這套漫畫確實對我這個門外漢幫助不少,至少了解了品酒的基本常識.
前天同學辦了品酒party,進行所謂的"矇眼測試",大伙不看品牌與價格,純粹就個人喜好打分數.
法國一瓶普通酒的價格約5歐元,當晚十幾瓶紅酒的冠軍是8歐元的西班牙酒,裡頭最貴的酒反而是倒數第二名.

昨天我們一行人又直奔著名的紅酒產區 - 勃根地.
吃完了豐盛的勃根地紅酒牛肉後,大家到了著名的酒窖品酒.只消10歐元,就可以四處參觀並品嚐15種葡萄酒.
接著到了葡萄田間.第一次看到一望無際的葡萄田,相當壯觀.
我們特別參觀了一處特級田,由於是冬天,田間只剩下乾乾的枝子.
很難想像這樣的矮小枯枝,夏天時竟可以結出纍纍的葡萄,供人造酒享受.佩服.


晚上去了另家餐廳,當大家點了正常的大餐後,我點了個主廚推薦的"小牛頭".
大家全在猜測到底是怎樣的一道菜,有人警告我不要把頭對著他,有人猜牛頭就是牛腦.當菜上來時,
我看到一個小小的銅鍋,我心想,不會吧,這麼小的鍋子,該不會就是一堆像豆腐渣的牛腦?
原來那鍋玩意是我隔壁的醬汁,嚇我一跳.
最後答案揭曉,牛頭就是頭部的肉,脂肪很多,卻也很嫩.聞起來像是清燉牛雜.
晚餐後大家趕回楓丹白露,到時已經半夜了.想想還有不少的作業等著我.

下週又是忙碌的一週:週一有consulting club聚集,週二有撲克牌大賽,
週三早上有麥肯錫的coffee chat,晚上同學吃飯,週五一早往捷克布拉格去.
二月再去世界的葡萄酒首都-波爾多!

至於巴黎?這兩個月好像沒時間去了.

2009年1月7日

CV的最後一行

先抱怨一下:
新加坡:25至31度
楓丹白露:-5至-11度
這幾天真是異常的冷,冷到骨子裡去了. #&X*@!

---------------------------------------------
P3開始認識另一批同學,以及新生.
前幾天台灣的新生與老生聚餐,一位香港同學也加入我們.
他的興趣是研究賽馬,偶而在報章雜誌寫寫文章,更重要的是玩賽馬的hedging(有點像arbitrague套利)
另一個台灣新生暑假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賣羊毛拖鞋,還有一個在等他的DJ mixer (用來混音的成人玩具)
而我的韓裔美國好友之前在伊拉克打仗,菲律賓好友在東南亞做過生態保育.

昨天吃飯時與我新的flatmate聊天,她是辛巴威長大的英國女生,之前在巴黎工作.
我說起我在ebay標辛巴威1000億紙鈔的故事,希望他可以送我幾張
可惜她只有5億的紙鈔,不夠我玩大富翁...

大伙喝著紅酒聊到通貨膨漲,她提到有一次她要買冰塊,
店裡一包索價5億,她嫌太貴便走去別家找找,
找半天找不到,又回去那家店,老闆看一下旁邊的小螢幕,說"5億500萬"
"不是5億的嗎?"
"小姐,漲價了,你冰塊買還是不買?"

原來旁邊的小螢幕每十五分鐘更新一次物價,鈔票不值錢,能花就花.
黑市的美金交易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車庫做買賣...

這幾天的想法與先前的心得有點關聯:
當我們在P2開始寫resume時,我留意到一個不知道算不算重要的東西,叫做 "Personal interest"
這個鬼東西出現在履歷表的最後一段,說重要不算,說不重要更不算.

Personal interest無法雪中送炭(如果你前面的人生已過於黑白),卻可以錦上添花.
翻翻前一屆的CV book,五花八門,世界旅行,高爾夫,潛水是很基本的;玩攝影,撲克牌,玩音樂或下棋不得些獎說不過去,還有一些像到大陸塔克拉瑪干沙漠尋找遺蹟古城,在地中海研究白鯨...
這有啥意義呢?
從一個雇主的觀點來看,有能力勝任工作是一回事,能不能共事是另一回事.
特別是當十個top MBA在搶一個工作時,而人人都有耀眼(或刺眼)的學歷,工作經驗,
可能就是一些個人特點/嗜好/故事讓你突顯出來.找工作,申請MBA都是如此.

今晚有Chinese大聚餐,不知道會有何趣事發生.

2009年1月4日

Hello, Fontainebleau

放了兩週的假,快忘記MBA上課時的緊湊,也忘了blog
這陣子倫敦冷的不像話,整天躲在家裡,成了一個標準的家庭煮夫.
基本款就是買菜,洗米,切菜,洗碗,澆花,吸地
進階版就是捏麵糰,做麵包與包餃子,或shopping時幫太太提購物袋
其他時間看電視,準備INSEAD台灣同學會的事,以及一些教會的活動,
睡得飽吃得好,日子過的真清閒.

今早從倫敦搭著歐洲之星到了巴黎,又花了40分鐘抵達楓丹白露,
等著我的是零下五度的天氣,位於鎮郊的木頭老房子,與一台老Peugeot
完全是新加坡的相反:25度的天氣,電梯大廈與到處都是的公車,計程車.

在與房東老太太比手畫腳講完話後,我想再不學點基本法文(或法式英文),這兩個月會很難過
晚間我們村的四個同學,加上另一村的三個同學,開車到了再另一村的法國同學家.
大家穿過黑漆漆的森林,沒有路燈,前頭望去只是一片黑暗,怪嚇人的.
路旁有看到狐狸與小心鹿出沒的標誌,這就是楓丹白露,當初貴族狩獵的地方.

P3的室友:加拿大籍的菲律賓華僑,辛巴威長大的英國女孩,與一個越南媽媽,含我四個人六個國籍
P3的team member:義大利/墨西哥人,印度人,法國人,英國/愛爾蘭人,加拿大/黎巴嫩人,六個男生九個國籍
就連老師也是各國組合:兩個法國人,義大利人,從Berkeley來訪問的印裔美國人,同時在INSEAD與LBS教書的白人(搞不懂是哪國人).
標準的INSEAD組合,我想應該會有不少趣事發生.
明天就要回復MBA的生活了,該好好靜下心來,迎接新的一年.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