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

叮聲多響亮

大家開始收到公司的拒絕信了,校園四處充滿ding聲 (ding:公司或學校的拒絕),此起彼落. 這個Ding's list與Dean's list不同,人人有份. 目前這一波是consulting的叮噹聲.不意外卻又有點意外.

早就知道Greater China的consulting firm目前絕大多數不招人,但意外的是連當初感覺要招人的也是到處發好人卡,連面試都懶得發了.
比方說,一直以來M公司對於INSEAD這個招募人數全球第一的學校,多半是有申請就有面試.幾乎人人都有第一輪面試,有個展現實力的機會.就連上一屆景氣很糟時也還是如此.(況且景氣差,他們也不忙,面試的成本很低)

這一次反過來,申請大中華區的同學,絕大多數都在一開始就被拒,叮叮叮叮叮…叮噹聲在校園間迴響.其他小的consulting firm就別提了,更是如此.(反而是東南亞與歐陸還有招人)

前天的career fair也是慘不忍睹,來的公司少,工作很“特別”就算了,竟然還有不招人的.不然你是來career fair送筆的嗎?

單從這個點上,兩年的MBA program風險稍微小一點.
來INSEAD交換的Wharton同學,在07年入學,開始找intern (景氣沒問題),08年做完intern後拿到return offer (景氣開始倒栽衝),工作搞定,開始happy,畢業典禮, end of story.
而這一屆的INSEAD: 拿到admission時懷著信心,開學沒多久掛了個Merrill Lynch, Dean安慰大家說乖,明天會更好,接著骨牌效應,經濟觸底,畢業前四個月開始找工作,但是他@@的,工作在哪裡?
剩下的是:叮叮叮,叮叮叮,叮聲多響亮,就像聖誕節一般.

這一切來的很直接.但似乎大家都有心理準備,彼此苦笑一下,發個牢騷,就過去了,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人欠我們工作,他們不這麼做,自己會更慘.在這種非常時刻,要有超強的抗壓性,前一秒嘆氣,下一秒繼續往前行.我們現在也許是最慘的一屆,但將來肯定是最有韌性的一屆.

我有幾種安慰自己的想法:
1. 很多黃金聖鬥士等級的同學也是掛,我這種塑膠聖鬥士也不需太難過.I am not alone.
2. 世界各地很多人沒飯吃,靠著微薄的薪水養著一家大小,還在為基本的生存打拼,我已經非常幸福了
3. 國父革命十一次才成功,阿扁現在還關在牢中

發洩完了,該幹活了.

2009年3月18日

還是有工作的

缺工作嗎?以下是適合MBA的program, 提供良好的在職訓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静安寺招聘和尚
待遇:
4000/月,8小时工作制,包吃包住,出差上门做法事,按小时发放出差补贴。
做满3年7000以上,方丈30000以上/月 (免税).
下班之后,不干预私生活。
要求:
男生,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
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优先,英语六级,三证齐全。
获奖学金者优先,信佛教者优先,有其他教派信仰的也欢迎皈依我佛。
会背诵《金刚经》《法华经》等佛书经典者优先。
待遇:
各地分寺住持,实习期一年。斋薪每月,视香油多少而加分红,绩效。
实习期满,可由少林寺方丈大师传授少林寺72绝技,任选2种,限选3种,必修1 种
联系方式:hr@jingan.org.cn
地址: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号
电话:021-62486366

我家有水洗澡

“WE RECRUIT FOR ALL COUNTRIES AND ALL POSITIONS”
這是某大化妝品公司在我們Job Board的廣告,看得我笑出來.
這廣告充分反應了今年的就業狀況.光是有在各國招人這件事,就足以當廣告噱頭了.就好像停水的時候,有人誇口“我家有水洗澡耶!”

我想三年後再回想此時此刻,也會一笑置之.

與往年不同,今年公司來招募,大家會先打聽:他們真的有招人嗎?還是來走秀的?
有招人的話,哪些國家與職位?
Banking不用提,不是一個慘就可以形容.有招的話,也多是sales function.
至於INSEAD歷來的大雇主-consulting firms,這次也是冷冷清清.
前幾大consulting 雇主中,一家破產倒閉,三家不招人,一家撤出中國.前三大consultancy,一家完全不招人去Greater China與美國,一家只來演講但不題招募(間接告訴我們答案了).
倒是有幾家趁機崛起,不僅搶學生,還挖角對手的partner.這幾家之所以還活著,多是因為在大陸focus在local client與政府多一些,或是重在non-financial industry,或是operation practice.
過於著重金融業或外商的boutique consulting,就深受波擊.

Industry雖然公司也變少,但還是有招人.多數同學都願意更有彈性,去了解平時不感興趣的製造業(如:賣飛機引擎的),製藥業(賣藥的)或農業(賣殺蟲劑的).這些產業永遠不會倒,總有人要搭飛機,總有人會生病,總有蘋果被蟲咬.總是對社會有點貢獻.

至於banker的用處?太多了,多到我完全不會講.
Consultant呢? 用處也是多到不會講.跟色情行業一樣,總是有需求.
況且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1. 取悅客戶以賺錢.讓他開心,再次上門.
2. 搞的很晚,常在不同飯店睡覺,房錢都是客戶付的
3. 很難跟媽媽解釋這份工作. 過不久媽媽又會問:你到底在做啥?

2009年3月10日

team member點名

回到新加坡第二週了,看到了P1 P2的teammate,相當開心.
兩個月不見就有不少事要聊,可惜其中一個跑去Wharton,沒有到齊.

恭喜菲律賓同學A找到工作,這個工作是她從P1 (9月)開始申請,前天才簽約的,歷經大半年,十幾個面試
A之後將留在新加坡,在某家還有賺錢的銀行當FX institutional sales.這工作是她一直想做的.
下一次聚餐肯定她要請客.

對有些同學來說,A同學有點爭議,比如說愛好名牌,打扮十分"大膽".
但她的特色就是很能搞定有錢大爺與富太太,private banking可是她的拿手強項.
她能迅速偵測有錢人在哪裡,似乎有內建的財富搜尋雷達,然後天南地北聊.
去年F1賽車在新加坡舉辦,她搞到幾張不錯的票.她一坐下來,就開始跟附近的大老闆們聊天,很快就換到名片.
我問她賽車好看嗎?她說她看不懂,也沒興趣!
(同時間,沒本事的同學到處攀關係,要進到附近的高樓看免費的)

葡萄牙L同學是個McKinsey帥哥,外表看起來很花心,或者說很有潛力花心,但其實是個宅男.
他只有嘴巴說說,要如何diversify他的"portfolio",但從來沒行動過.
看足球,踢足球對他來說比party更重要.
平時看起來一派輕鬆,悠哉悠哉,但考試作業總可以神奇的搞定.
他正在想畢業後要不要去非洲的安哥拉(前葡萄牙殖民地),McKinsey在那邊的生意還不錯,問他有無意願?
但巴西更是吸引他,物價便宜,人民熱情的好地方,他也可以繼續diversify他的假portfolio.

2個人不愁飯碗,另外三隻前途茫茫.
美國M同學去了Wharton,NGO背景的她總認為今年找不到工作,就不管了,反正她的banker老公並沒被裁員.
剩下我與韓國H同學.
H同學可能比我更慘.韓國的經濟慘到底,他又堅持非finance工作不可,結果就是沒有多少工作可以申請.

剩下我,還活著,還有一口氣.雖然經濟掛了,但沒有人阻止我苦中作樂,反正recruiting season結束前,作夢最美,希望相隨.

2009年3月9日

China strategy後續

China Strategy結束後,與教授陪同其中兩位speaker吃chilli crab,聊到想找些中國校友或大陸企業家來INSEAD分享經驗,
如51job或土豆網的創辦人校友,或者唐駿等我原先不熟悉的大陸人名.
我便看著對面兩個人講著不同人名,從A連到B,B連C搭著線開出人脈道路,幫我們定出找人的最佳途徑,就像Google map般告訴你方向.

聊到了創業,超過1/3的INSEAD校友在畢業五年內後創業.同樣是創業,不同國家的校友對創業有不同mindset.
此時刻的中國,外國基金不斷流入,加上政府的鼓勵,創業似乎是個潮流,也是很多人的夢想.
在成熟的國外市場,有些校友選擇start up a consulting business.
我與其中一位校友speaker都覺得有點保守,或者是太安全了.
consulting是腦力的產業,要成長生意就要成長腦力,也就是hire更多合適的consultant,但找人不像找raw material那麼簡單.志同道合,能力足夠又願意加入你的不容易找.
也有人選擇開始business with tangible product,如software 或 hightech/biotech devices.
資金需求高,entry barrier 高,風險也更大,但就是這樣的business才有更大的格局.若成功IPO,金錢或非金錢的報酬都是不得了的.
富貴險中求,MBA可以提供專業訓練,但冒險的基因與膽識就看個人了.

若我在90年代唸MBA,最標準的路就是到外商當專業經理人,做到大公司高階主管.
但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個Chinese,有更多的選擇,也更考驗智慧.

2009年3月7日

台灣人上 China Strategy

今天看到學校搞出中文版的INSEAD knowledge,學校似乎還記得廣大的中文市場.有興趣請看> > http://www.inseadknowledge.com.cn/trad/

這三天密集上一門實驗性的課"China Strategy",看來陳威如老師在北大研究期間有不少心得,也找了不少speaker來.
聊天期間,他認為INSEAD應該好好耕耘大陸市場,畢竟INSEAD有full scale的新加坡校區,對亞洲商業的研究著力很多,亞洲的networking也強,與清華大學合作EMBA,又是top school,這些先天優勢要好好把握.

說到這,INSEAD有個痛處:它始終沒有合適的中文名, “歐洲管理學院”已過時.原來學校不是沒有想過,只是中文名搞不定.之前討論出了個很熬口的名字,只知道是發音的直接翻譯,哪幾個字我就不知了,也許是“英西亞德”,“嬰是啞的”或 “硬係雅的”,沒有一個能聽,真是歷史的包袱*.

這門課的三個case都是老師最近生出來的(very productive),一個是外商進軍大陸的對比故事 – 肯德基 vs. 麥當勞;一個是大陸公司走到國際市場 – 專做微波爐的格蘭仕;一個是外商與中國公司的對戰 – Google vs. 百度. 三個case背後各有討論的議題,也請來了當初肯德基在大陸狂勝的掌舵手, Google的中國區業務負責人 (well,李開復臨時有事),前台積電高階主管,西門子的高階主管,以及幾個校友與本土創業家.

肯德基從2002年後甩開麥當勞(店數2300 vs. 600, margin 20% vs. 8%)的主要原因是本土化,表面上KFC大膽推出非常中式的產品(油條,雞脖子),背後其實有太多的trade-off與挑戰,如supply chain, ingredient, talent. 特別是本地人才的培養要花時間,這解釋了為何KFC前九年只開100家店,後九年開了1400家店. “吃”畢竟不像科技產品, “吃”是文化的,在血液裡的,經營者不僅要懂公司,懂產品,也要能把Chinese food culture放入決策的調味中.這解釋了為何當初KFC的高階主管是一群“台灣幫”. (右圖為KFC在日本的localization)


西門子主管講的是 “Dilemma” (進退兩難,矛盾).她講了五個在中國遇到的dilemma,(就像小狗一早選擇在地毯撒尿或吵醒主人的矛盾,當狗也是有dilemma的),也就是要在trade-off間做出痛苦的決擇.很合善的德國工程師,但見解犀利,聽者受益.

晚餐學校招待大家到個club用餐,我碰巧坐在一位校友與一個創業小姑娘旁邊.這個小妮子比我還小(我其實也不老),21歲開始創業,歷經三次失敗,這個總算做起來了.她有典型創業家的熱情與對自己生意的信仰,向我滔滔不絕的講她的生意,有時覺得她有超齡的成熟,有時又覺得她還是小姑娘,特別是聊到女生實際年齡vs.外表年齡的話題時,像是個大學生,真是妙(或者女性都喜歡聊這個topic?)

另一位04年校友畢業後創業,歷經些許波折後,現在做的很不錯,公司名列知名venture capital雜誌 Red Herring Top 100 Global Company,準備要上市了.倒是這位校友靜靜的,吃飯期間有條不紊回答我的問題,向我解釋他們的產品.聽完後我稍微了解了此間公司的龐大潛力!

講到這,我突然發現很多oversea Chinese的中文聽說讀寫能力不大好,或者歷史地理不熟.我愈來愈慶幸當初教科書全是中國歷史與地理,我到現在還記得該死的清末五大戰爭 (填空題,請作答: _ _ _ _ _),或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 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blog完隔天,老師給大家看當初票選的幾個翻譯,印象較深的有:英世商學院(英明一世,糊塗一時?這個"世"不錯,有B school for the WORLD的感覺),頤思商學院(這個還不錯,"頤"有陪養的意思,聽起來像是thinker的搖籃),英思雅德(精英思考,清雅品德?).恩,翻譯是門藝術. 最終定案為何?七月就會揭曉.

2009年3月2日

P3學了什麼(選修課)

Merger & Acquisition:
用比喻較容易:
老王有隻雞想賣,英國人喜歡吃乾乾的雞胸肉,願意出22元. 瑞士人心想雞會下蛋,目前這隻雞每週下一粒蛋,他可以賣蛋賺個幾年,算一算他願意出24元. 開中國餐廳的老陳心想:雞腿可以賣,雞骨可以燉湯,再把雞脖子賣給隔壁做鹹酥雞的,雞腳賣給開廣式點心的做鳳爪,心裡願意出價30,但只要出25就可以打敗瑞士人的價格,划算!
最後老陳買到了雞.
併購一間公司有很多原因:與本身的產品,區域,客群有加強或互補,多角經營以減低整個集團的風險,或者只是買來整頓再賣掉…等等.
target值多少錢見仁見智,就像買雞一樣,每個人眼中的雞都不同.況且公司的valuation是基於很多的assumption:併購後公司營收與利潤的成長率,併購後能與現有營運有多少synergy(1+1>2?),以及WACC的計算…

這些assumption很難justify,說真的,誰能準確預測未來?就像上例,瑞士人以為雞會乖乖生蛋,像以前一樣每週一粒,但可能買過來後雞鬧脾氣,兩週下一粒蛋. Post-merger integration沒做好,文化或政治議題都可以讓公司賠掉不少錢.
整門課上了不少case,探討不同買雞的原因,上市公司或start-up價值的估算,synergy從何而來,併購的整合等等.

附帶一提:這是目前為止唯一的女教授,一開始蠻嚴格的,很看重出席,要求大家做同樣的位置,不喜歡同學換班,給了一堆online poll.(16堂課13個write-up)
大家當時的結論:要在男性主導的商學院生存,女教授必須嚴格才能生存.
到後半段教授明顯變的有趣,我們的結論是:這應該是她的strategy.
一些女同學的結論:這位法國女教授從沒穿過同樣的衣服 (完全離題的結論).
------------------------------------------------------------------------------------------
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
顧名思義,此課重在應用,所以上了12個case.是門頗technical的課,作業通常就是一堆算東算西Excel spreadsheet. 算啥呢? 用不同方式算公司值多少錢,算最合適的capital structure (equity 與 debt的適當比例),cash太多要怎麼辦?錢不夠的話要以啥方式籌錢?籌多少?可以有多少tax benefit?對company rating的影響?… 由於頗technical,沒啥特別好說的.

其中有個併購談判練習,我們組扮演某大藥廠,要買另一組同學扮演的抗體製造商,雙方商談併購的價格與付款方式.我的心得與上門課(M&A)一樣,很多東西都是基於無法justify的assumption. 賣方可以argue:我比你了解公司,當然知道我們產品的潛力 blah blah. 難道併購的價格就只能像買菜一樣喊價嗎?其實付款方式(用何付,何時付.)是一門學問.用現金付有其利弊,交換股票也有其利弊.當然也有其它方式,如一些像甜頭的option或warrant.

最後這間藥廠付了$ 450 million外加warrant. (Warrant有點像option,讓持有者可以特定價格買公司股票.主要的差異在於執行時,公司必須新發行股票,因此會稀釋股權.)
這堆warrant值多少錢?見仁見智,若賣方真的自認為很有潛力,在賣家眼中,它們可能值100 million;在買家眼中這堆warrant可能只值50million, 這個價值認定的差距一方面可以bridge the valuation gap,另一方面這也成了公司既有經營者的incentive,要達到預測的財務目標.
於是雙方皆大歡喜.

教授提醒一個點:永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business. CFO與COO職責不同,但CFO不能只搞finance而不懂公司的下一步計畫,產品,週期,市場或顧客等等.比方說一間high tech公司倒底要發bond或是equity,與他們未來的併購計劃息息相關,而這又與產業的循環,公司的策略不可分開.因此CFO要了解公司operation,COO也必須要了解finance.

-------------------------------------------------------------------------------------------------
另一門頗為technical的課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也是case-based:
很多公司常有的問題便是生意做太大,營收來自世界各地.這固然可喜可賀,只是有時貨幣匯差吃掉了利潤,或者各國利息不同帶來的不同議題,這時便可以利用一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如option, currency swap, future)來降低風險.
一開始談了些currency exchange, inflation, interest rate與購買力的緊密關係,引進國際投資人對於cost of capital的改變,優缺點.後半段重點是介紹各樣的derivatives,以及合適的使用時機.如何在國際市場是募集資金? Eurobond, Dual currency bond, ADR…
其中談到了一個觀念:Hedge可以降低風險,但hedge不是沒有代價的.由於risk與return息息相關,為了降低風險公司可能必須犧牲optimal portfolio,況且衍生性商品也不是免費的.總而言之,做hedging的決定之前,必須考慮清楚好壞處.

2009年3月1日

P3學了什麼(必修課)

這個P兩門必修課,我自己另選了三門選修.
必修一: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總體經濟學)
先講我和室友怎麼準備final exam好了.
我們三個拿著最近的Financial Times 與Wall Street Journal,彼此拋問題,比如說:辛巴威即將採用美金以杜絕瘋狂的物價膨脹,這有啥問題?前陣子美國官員批評中國政府干預匯率,這對美國影響為何?為何日本政府要花一兆日圓購買公司債?英國與美國前陣子拯救銀行的方式不大相同,對民眾的影響為何?我們拿出時事新聞,試著解釋或預測市場上的經濟行為,或者評論其他經濟學家或記者的觀點.

為何要這麼搞呢?因為Macroeconomics的題目全是新聞或雜誌的節錄,要你解釋各種當前經濟現象,政府措施與預測未來的影響.
上課的範圍涵蓋了較基本的GDP, 物價膨脹,失業率,saving/investment的multiplier effect,到一個封閉經濟的business cycle,開放經濟的匯率變化,或者的IL-SM curve,政府的財稅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或經濟成長的動力等等.
或許Macroeconomics有點理論,但作業與考試去逼你要懂得應用.我很喜歡這種考試方式,畢竟教科書大家不會再去看了,但報紙倒是天天要看,看了還要懂.漸漸的我懂得用A解釋B,B-> C, C-> D…,或者彼此之間的巧妙邏輯.

只是用macro角度看事情,發現看事情的角度很多,解釋事件的方式很多,有時還有相反的邏輯.怪不得經濟學家整天辯來辯去,但也很難證明是非.至於目前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勢呢?辛巴威室友的叔叔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經濟學家,她引用他的話:目前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對於未來也是沒頭緒,但要解釋過去,總還是可以解釋的.

我開始抓到當經濟學家的訣竅了.
-------------------------------------------------------------------------------
另一門課是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alysis:
講白了就是國際關係.這個Berkeley來的訪問教授風格鮮明,口齒伶俐,喜歡辯論.上課時喜歡cold call,由於INSEAD有各國的學生,外加我們的name card上都有國籍,他如魚得水,上課點名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我都想辦法把名牌藏到前排同學的頭後方,但還是會被掃到.
印象最深的是所謂的non-market strategy.也沒啥太大的學問,就是看事情不要只從純商業(market)的角度看,要學會從更廣的non-market角度來看.比方說車子賣不好,market strategy就是改善品質,降低成本…,但non-market strategy或許是遊說政府提高外國汽車關稅,以提供就業機會之名要政府補助…老實說,政府是老大.官字兩個口,商業行為絕對是受各種法令限制的.一種是照遊戲規則玩,但玩的比別人好;另一種就是改變遊戲規則.
這讓我想到2004年中信金的辜家與陳敏薰搶奪中華開發金控.當時陳敏薰是開發金的董座,為了防守,陳想要與金控底下的開發工銀合作,因為這個子公司擁有母公司7%的股票,只要這個合作成功,陳便可繼續掌握開發金.這時中信金的劉紹樑開始召開記者會,質問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票,是否有投票權?接著坊間學者們討論其合理性,經過一連串的檯面上下的運作,財政部拍板定案:子公司所持有的母公司股票不具有投票權. 這個見解改變了一切,最後辜家便吃下了開發金控.

辜家確實擁有較少的股權,但最後卻因著改變法令的詮釋而贏了此爭奪戰.至於兩幫人各自到官邸喝了幾次茶,錫蘭紅茶還是阿莎姆奶茶,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其餘上課內容包含幾種國際關係理論,沒錯,就是理論,各種@$& - ism,就像不同顏色的墨鏡,用來解釋並預測這個世界.這門課剩下的重點就是國際間的貿易型態.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