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0日

P2學了什麼(下)

Strategy:
一門案例討論的課,基本上是教大家釣魚,而非給你魚(產業/公司策略)吃. 這個前consulting firm的partner教大家一些魚竿(framework)的基本款,如Porter的5 force analysis, value chain.概念都不難學,難的是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與討論,建立起對各種魚的認識.這位義大利老兄一直強調:多練習!多練習!練習久了就知道何時用磯竿,何時用投竿,何時撒漁網…課堂上能給的永遠有限,但若會活用工具,你永遠可以在身邊找到活生生的case,自己找魚吃.
我很喜歡其中兩個當初Honda進軍美國的case.一個是BCG分析Honda的競爭優勢,有條有序.讀完後覺得這群小日本真是利害,攻城掠地,乘勝追擊. 另一個Case則完全相反,訪談Honda當時的美國主管,他道出了當年的挫折: 錯估情勢,賣的產品沒人要.只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燃起了Honda的一線生機,他們便誤打誤撞,建立起口碑與市場. 人人都可以當事後諸葛,分析起某大公司的成功之道,反正怎麼講也不會錯.但是真的有一天站在未知的前線時,也只能盡己所能,並祈禱多一絲運氣.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
顧名思義,這門課著重於公司管理者該如何規劃公司的財務.首先談的是公司的capital structure: Equity與Debt應該如何平衡?缺錢時是要發行新股或是舉債?對公司/股東/債主各有何影響?為何/如何發股利…
另一topic是選擇權.教授說選擇權像LEGO積木,結合long call/long put/short call/short put,便能產生適合自己公司的玩具.接著免不了要學學選擇權的估價以及找出套利 (arbitrage)空間.
(真佩服搞金融的人,永遠可以想出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與賺錢把戲.)
後半段課程由一個比利時教授接手,這老兄留著諾貝爾的血 – 他可是某諾貝爾得主的嫡傳弟子.這兄台應該是地球上最喜歡談share buyback的人,他可以隨時隨地扯他的share buyback,就像阿甘正傳裡面熱愛蝦子的士兵.事實上,Share buyback的研究讓他所管理的基金賺了不少的錢,也使他名列INSEAD的捐錢大戶-換句話說,INSEAD付他薪水,他又捐了一大筆錢給INSEAD,真妙.

Leading Organizations:
透過三種角度來分析一個組織:strategic, political與cultural.討論到national culture時,我被抓上台介紹台灣人的特點,以及華人社會對於謙虛的看重.上完這門課, 我學習到要找法國人當廚師,德國人來修車,瑞士人當秘書,英國人當警察以及找個義大利愛人;而不是找英國人當廚師,法國人修車,義大利人當秘書,德國警察以及瑞士愛人.

P2課程給我另一個體會是學科之間的流通:漸漸的看一個case時會不自覺的想到其他課所上到的其他內容,看marketing時想到strategy,看strategy時想到Operation Management.但課程本來就是相通的,因為企業的問題並不分科目.希望到畢業時我可以融會貫通更多的科目,或許INSEAD可以來個8個小時的畢業考,發給大家某公司的各樣資訊,從對外公開的財報到內部文件,產品銷售數字,組織圖,工廠資料等等.再問個十幾個題目,涵蓋企業價值估算,如何改善生產速度與減低庫存,產品定位與行銷手法,賽局理論與對手可能動向,組織文化,員工激勵,談判,內部創業…

不過講講罷了,沒人想這樣虐待自己.

P2學了什麼(上)

這幾天花了23個小時考了六科期末考(以及在考試間吃了十幾根香蕉),其中strategy, marketing 與 leading organization都是四個小時緊湊的考試.這應該是空前,希望也是絕後.

P2過的雖快,倒還收穫不少.
Managerial Accounting:
上學期的Financial Accounting是關於如何將公司的財務資訊作成外界能懂的會計報表.Flip side則是讓我們從外人/投資者的角度,透過ratio analysis與幾款工具,了解別家公司的財務體質.
Managerial Accounting 則重在公司內部透過會計,了解自身部門/產品/功能的財務表現,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如:砍掉賠錢的部門,促銷高利潤的產品,或者外包某些功能等等.只是會計系統有其限制,特別是在成本的分配上.比方說把電費平均分攤到各個部門去,但實際上可能70%的電費是由某一個部門花的.怨有頭,債有主,不能亂塞經常費用,不然不但無法正確反應經濟價值,搞不好賺錢的產品反而看起來賠錢,有貢獻的部門反成累贅.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 method提供了solution,反應出真實的狀況.
讀到一個case,一位做咖啡生意的校友透過ABC method,發現同業認為賠錢的channel反而最有利潤,轉而主攻那個channel而大賺.
部門間的交易也是筆學問.親兄弟,明算帳.到底A部門賣給B部門的零件要賣成本價,市價還是搏感情價? Fixed cost是要照實際數量還是capacity來分攤…看起來不過就是左手拿給右手,但也有不少學問在裡頭,對公司整體影響可不小.

Marketing:
既然是Marketing入門課,一開始討論都是些基本的概念,如微觀的4P (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宏觀點的5C (Company, competition, client, channel, cost),外加一些雜七雜八的framework. 我倒覺得這個瑞士教授給的case assignments 與模擬遊戲較能反應現實世界所面臨的trade-off:由於資源有限,每個option都有其利弊,經理人要挑出一條最適合的路.不過老實說,marketing的問題也可以用strategy, statistics或economy的角度來解決,目前還看不出marketing有何高明之處…

Process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一門很數量的課,這個印度教授的課像是倒吃甘蔗,愈吃愈甜:一開始大家抱怨他的印度口音,後來大家反而很愛他的咖哩幽默.
不論是賣晶片,賣炸雞,或賣服務,商品製造總有不少流程.有的步驟快,有的慢,有的生產率(yield rate)高,有的太低,這便產生了許多問題,如:流程塞車,庫存太多,客戶等太久.POM的第一課便教大家如何找出生產流程中的bottleneck(瓶頸),並透過不同技巧改善.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找到optimal的方案,match supply 與demand.比方說,報紙印太多會賣不掉(白花了印刷費與distribution cost),印太少也很可惜,該賺的沒賺到.兩者都有機會成本.如何算出最佳的量? Supply chain也是一個有趣的領域,為何Zara推出新衣服的速度這麼快,Mark & Spencer卻不行? Toyota, Dell, Walmart如何將庫存減到最低,又不失對客戶的服務品質?

2008年12月5日

教授不好當

P2馬上要結束, P3的課程也選完了.學校給大家200點,用來bid想上的課.資源有限,慾望無窮,要想清楚子彈該用在哪裡.

P3除了兩門必修課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alysis與Macroeconomics global economy外,可以任意選3-4門選修課.如何從15門課中挑出想修的課?
第一當然是career goal,但就算如此篩選還是有很多可以上的.這時最好用的參考就是教師評鑑表.

學校提供了過去三屆學生對此這門的評鑑表,裡頭包含了八大項目,每項分數從1 (很不滿意) 到5分 (很滿意)不等.
看完後我決定只挑4分與5分加起來超過80%的老師.
整體而言,可以看的出來INSEAD學生對老師的標準很高:若一門課超過10%不滿意,這個老師就會很危險,需要趕快改進,不然一兩年後就可以跟大家說再見了.這樣的評鑑是好的,很多課的評鑑在過去三屆裡大幅提升,第一年被批的很慘,第二年馬上改善,第三次就很不錯了.不改善的話,下一次就會因著選的人太少而被cancel.

教授若上的不好,學生的反應是很直接的,管你是哪來的名教授,學生不吃這一套.

除了上次台灣教授提的Wharton教授外,之前一個UC來的會計教授也被學生轟走,連學期都還沒上完就被換掉.

INSEAD學生對教授的喜好非常直接,上的好的教授,上的精采處大家給掌聲,下課時再給熱烈掌聲,外加學期結束時的歡送/搞怪活動;上不好的除了上課沒啥反應,學期結束時也只有淡淡的掌聲,外加很不客氣的評鑑與意見.事實上,就算教授私底下與學生互動良好,教學品質不行大家還是很直接反應在評鑑表上.

只能說一開始學校挑學生,進來後學生挑學校,畢業時學生與雇主互挑.

反正你有本事,就有本錢挑.沒本事的就…

2008年12月1日

Olympic 運動會

希望這是P2最後一個活動了,期末考快到了,不唸書就死人了.
新加坡的兩班在Sentosa海邊舉辦兩班對抗賽.不傀是新加坡,11月底還是很熱.
十個項目之中隔壁班只贏了我們七項...

2008年11月28日

2008 INSEAD Cabaret

Cabaret是每年學生舉辦的綜合性娛樂表演.內容古哩八怪.
今年有二十幾個節目,個個精采,四個小時沒有冷場!

在這種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家特別愛開自己的玩笑 - 準備讀P6,去夜店或麥當勞打工. 以下是經典名曲 "Sound of Ding"

2008年11月26日

National Week Bidding

昨天結束了National week bidding,順利為Panda Week (Chinese week)爭取到一席National week 的舉辦權.

National week是個INSEAD的傳統.各國同學有一週時間好好介紹自己的文化,通常會找人來演講,舞蹈教學,電影欣賞,傳統工藝展,晚餐與party.

投票結果揭曉,第一高票的是拉丁美洲, 他們的勁歌熱舞賺了不少票.這些同學一跳起舞來真是非常瘋狂,似乎只要有音樂,他們就可以變成另一個人.

同樣第一高票的義大利也是非常熱情,除了爬到桌上跳舞,最後還大灑香檳與金沙巧克力,攏絡不少人心.

西班牙與葡萄牙除了表演鬥牛外,還找了不少教授與staff背書,最後還承諾會舉辦里斯本與澳門之旅,帶大家去走走.

第四高票就是Chinese week,與歐美國家相比,華人文化是很不一樣的,從bidding準備的活動上面便可看出我們的精緻度: 我們準備了一段精采的video,剪輯許多電影片段,還準備了精緻且搞笑的slide與雞肉乾. J同學穿了有點露的旗袍,全場為之瘋狂.結束後 一堆女同學跑來詢問訂做旗袍的事.另外我們也準備了相當漂亮的海報,結束後許多人來要檔案.比較起來,我們應該是最organized的一隊.

其他取得舉辦權的還有美國與central Europe (德國+瑞士+奧地利).

只有前六名有舉辦權,被淘汰的是Russian, Canadian, Dutch+ Belgium, Israeli與French. Arab week不知為何臨時棄權.
總體而言,能幹熱場子的有優勢,太斯文的拿不到票.

職場地雷

這兩週活動超多:
上週Operation Management教授帶大家去Tiger Beer工廠,結果看到的是一堆海尼根啤酒.

週一去參觀新加坡Newater Plant,看這個沒有河川的國家如何把污水變為純水. 佩服!

今晚請來校友跟我們聊職場生涯,幾個有趣的點:
1. 以薪水做為職場生涯的考量很危險.最常見的pattern如下:
前幾年似乎多賺了一些錢,但到中期後市場對你的信任愈來愈低,特別是中高階的工作.

2. 很多職場的路徑是條“單行道”,走過去就不易走回頭了.如:從國際知名企業跳到本土企業或去創業,時間一久就很難回頭了.你這個人的“context”已經無法再給那些國際大企業使用了,也沒價值了.

3. 幾個要避免的事:
a. local job only: 走不出去自己的國家是個危險.無論在哪個career階段,總要與國際接軌.
b. operation and routine job: 管一千人的工廠不會比在總部做corporate planning吃香
c. no client contact: 客戶是衣食父母,愈資深的位子愈需要透過客戶把生意帶進來.可以讓客戶跟著你走的人不愁沒工作. (e.g. top private banker)
d. dying business: 風很大時火雞也會飛,想與難搞的business硬碰硬,死的是自己.
e. marginal geography: 就金融業來講,大的點不外乎就是紐約,倫敦,東京,香港.高階主管都是從哪裡來的.背後原因不是說大城市就了不起,而是在那些地方你身旁會有更多資深的前輩指導你,你對高階主管的exposure也比較多.

4. 兩個計算身價的公式
Net worth = Income x Age / 10
Retirement Income = Net worth x 4%
舉例說: 一個人35歲,年收入100萬台幣 (3萬美金).他的總資產應該要有 350萬台幣.若他60歲退休時有2000萬資產,那他每年可以有80萬零用錢使用
(這只是概略估計,當然每個人情形不同)

5. networking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you have: 但是network是需要時間的.一回生,二回熟.這位校友常收到不同人寄來的信,有時候回不回信只是一念之間:見過面有印象的就回,完全沒印象的就算了.所以他建議大家平時就多認識人,多聊聊,主動一點總是好的.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這位校友放了三四個CV給大家看看典型的career accidents.其中一個是某top MBA,約35歲,走過幾間大的consulting 與 investment bank.但因著換來換去,成為今年被layoff的一員.畢竟last in, first out.
他認為這個老兄接下來這幾年會很麻煩,大公司不會碰他的. 這是個滿手好牌,最後被玩爛的例子.

地雷不少,小心為妙!

2008年11月21日

近親繁殖的network

70%同學都有使用Linkedin,最大的professional networking site.
最近發現這個網站的雇主介紹多了一些有趣的資訊: 你可以看到此公司員工之前或之後在哪工作,從哪裡畢業,工作職稱等統計資料. 樣本取自於登錄的會員.
網址是 http://www.linkedin.com/companies

比方說Google員工許多來自Microsoft 與 IBM, 4%員工來自 Stanford, 3% Berkeley.
私募基金龍頭Carlyle的員工許多來自Morgan Stanley與McKinsey.畢業學校最多的是 HBS (5%), Wharton (3%), INSEAD (2%).

看完的結論就是: 許多公司的員工整天在類似性質與等級的公司繞來繞去.這群人來自類似的學校,進到類似的公司,換到類似的下一份工作,爬到類似的位置,連老公也很類似.

上個月Fortune雜誌介紹了50 Powerful Women in Business. Fortune特別針對了high tech產業的幾位深入分析,讓大家看看她們間的人脈,結果我們看到的是: A與B是MBA同學, A與C是之前eBay的同事, B與C一起去學舞蹈, C的老公與D的老公是同學, B與D又如何如何. 反正一堆近親繁殖就是了.
互動式圖片請自己到CNN網站去玩: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mostpowerfulwomen/2008/interactive/index.html

2008 INSEAD DASH

半年一度的Dash來了. 大家穿著各種奇裝異服衝到學校上課.
以下是2008年群魔亂舞照片:
此連結為去年影片.

以下是出發時的影片:

2008年11月20日

INSEAD申請人數上升25%

Jake Cohen預估今年申請INSEAD MBA的人數將會上升25%, 但我一年前申請時就已經上升很多了 (我想大約也是20-30%吧)
這年頭,申請MBA已經夠難了,就算順利進到top MBA(不管是運氣或實力),還有找工作這一關. Good luck to everyone!
-----------------------------------------------------------------------------------
http://www.chinese.wsj.com/big5/20081117/eoe083410.asp
"... 對於大多數投資銀行來說,雇用新員工也被看作是應被削減的“額外開支”。很多大銀行已經停止招聘,並且宣布裁員。MBA課程的教授們表示,這很可能促使一些MBA學生從金融轉向其他領域,比如市場營銷──或者至少重新打造簡歷,以便更好地針對銀行業以外的工作職位。

“ 現在為時尚早,不過即便我們現在還沒有發現這種情況,將來也會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事情”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MBA項目負責人傑克﹒科恩(Jake Cohen)說,“我們有些學生今年夏季在雷曼兄弟(Lehman)這樣的公司實習,這些學生現在打算轉而從事咨詢業或實業。”這家法國商學院在巴黎郊區 的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和新加坡設有校區。Insead的MBA是一門綜合管理課程,不設主修專業。
...
教育界人士表示,金融危機可能有一個積極的影響:那就是那些通常被銀行搶先瓜分的人才最終會從事其他行業,從而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

“這將打破投資銀行對人才的壟斷。全球最好的投資銀行通常會招走我們最好的畢業生,”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Oxford University Saïd Business School) MBA和EMBA項目負責人斯蒂芬﹒錢伯斯(Stephen Chambers)說,“我認為有一個好的結果就是,那些以往從牛津畢業後直接加入雷曼或者高盛(Goldman)的傑出人才現在會去做一些其他有意思的 事情──可能是加入小額信貸項目、初創企業,或者是做些其他完全不同的事情。”
...
金融危機對MBA學生來說可能是壞消息,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對MBA商學院卻是好消息。因為申請人數在經濟不景氣時會大幅增加。

Insead商學院的科恩表示,“當就業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人們會說‘這一兩年內我應該充充電。’”他預計今年申請Insead商學院全職MBA的人數將會增加25%。"

2008年11月18日

死到哪了

有一人獨自在叢林中冒險,突然發現自己被食人族重重包圍,
於是對天空大喊:『我死定了,神阿救救我!』
只見天空出現一道光,傳來一個聲音:
『還不一定,現在你撿起地上一顆大石頭,把帶頭的酋長砸死!』
於是他撿起地上最大的一顆石頭,狠狠地砸向酋長,
正好把酋長砸死,族人全都呆了一呆,接著怒目相向,
這時天上又傳來一個聲音 : 「現在你才真的死定了。」
-----------------------------------------------------------------------
紐約時報上週刊了一個互動式簡圖,讓我們在茶餘飯後之際看看我們到底死到哪了.
七個月後就要畢業了,這種大環境的不確定感真是折磨死人.
slantback:  How This Bear Market Compares - Interactive Graphic - NYTimes.com  This chart provides useful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xtent of what we’re going through, even if it does come from the hated Times.

我們這一班

再過一個月大家就要往四處跑了,學校為大家拍了些團體照.
一張正經的,一張搞笑的.
我們班拿了舉了 "-6 Sigma",表示大家的學業成績.

2008年11月14日

MBA八卦

幾則八卦
Wharton:
借了同學的account晃到Wharton的intranet,掃過台灣與大陸同學的資料,給些數字:
2006-2008 入學 (也就是2008-2010畢業)的大陸同學人數穩定的維持在42-45人之間.
而台灣同學的人數像雲霄飛車:8 > 15 > 4,一半以上其實是雙重國籍的華僑. 比如說,2008入學的4位中只有一位是在台灣讀大學的,其他的都是雙重國籍/國外長大的華僑.

大陸同學畢業的學校很廣,應該有二三十所以上,台灣的大多來自兩間學校:台大與政大.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怎樣,2007入學的台灣Wharton學生有15位,INSEAD學生也是約15位,到了今年,兩校都大幅縮水,各剩4位與7位. 至於為什麼,就不亂猜了.

Chicago GSB:
改名字叫Chicago Booth了.正式名稱叫做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這位叫做Booth的校友捐了多少錢呢? 破紀錄的3億美元.
或許中文可以叫 “佈施商學院”畢竟這位基金公司的老闆佈施了很多銀兩.

若看倌錢太多,想要把名字掛到top商學院的話,動作要快. US Top 7只剩Harvard, Stanford與 Columbia還有位子.其他已經被Mr. Wharton, Mr. Kellogg, Mr. Sloan, 與Mr. Booth拿走了. 其餘的US Top 30也只剩下Yale了.

Kellogg:
上個月Kellogg MBA學生在芝加哥的Field Museum辦活動,似乎太開心了,聽說連博物館內的暴龍也遭受波及…

2008年11月13日

Kevin Bacon與周星馳

Leading Organization上到了inform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一個組織必須要有informal structure才能運作,有時候informal channel可能要比formal channel更有效. 也聊到了6 degrees of separation (世界上任何兩個人都可透過6個朋友或朋友的朋友…連結起來).

這個瑞典教授介紹大家一個有趣的網站:
http://oracleofbacon.org/
你可以輸入任何一個演員,看看他與美國演員Kevin Bacon有幾度距離.
摩洛哥,法國與印度同學講了幾個沒聽過的演員名字,想不到都在4 degree之內.我回家試了周星馳(Stephen Chow),成龍 (Jackie Chan),金城武 (Takeshi Kaneshiro
) 與周杰倫(Jay Chou),大概都三個degree之內就搞定了. Amazing!

Visa曾找了Kevin Bacon拍了個廣告,名字就叫做 6 degrees of Kevin Bacon:

2008年11月12日

more-than-profit organization

學校邀來了兩個女性創業家,與我們聊聊social enterprise.原本是打算參加另一個活動-日本同學舉辦的Karaoke,只是這個創業講座是我的組員 M 與 A負責的,在兩位姐姐的淫威下,我只好乖乖露臉捧場. (話雖這麼說,還是挺有收穫的.)

這兩位女性似乎是在spectrum兩端: Miss E二十年前中學畢業後,白手起家打出她的時尚品牌連鎖店;Miss S則是前INSEAD 會計教授,哈佛博士,兩年前離開學術界從事non-profit工作.
Miss E在時尚事業成功之餘,運用她的經驗投入social enterprise.故事起源於十五年前,她的公司第一次賺錢.巧的是那時一位牧師四處籌錢想在印度蓋六個教堂,所需金額剛好就是她的Profit數字.她雖然有猶豫,倒還是順從了心中的聲音,捐了出去.一年半後,印度發生大地震,在她捐獻的那個區域,有六間教堂沒被震倒,成了災民的救助中心.
目前她把大多數時間放在non-profit活動上,幫助新加坡的中輟生找工作,學得一技之長.

Miss S (應該說是Professor S)開辦了一間提供financial education的組織 “AIDHA”,專門幫助移民來新加坡的婦女建立理財與金融知識,幫助她們經營小本生意,進而經濟獨立. S巴不得見到更多的competitor, the more the better,因為社會上的需要太大了.
這兩位有相似的目標:幫助自己的non-profit org (NPO) 成為social enterprise. NPO與social enterprise主要的差異之一是NPO靠捐獻,social enterprise靠提供商品或服務賺錢,好自給自足甚至幫助別人,也就是 “more-than-profit” organization. 現在的瓶頸是每個NPO性質都不大一樣,還沒找出複製成功的法則,大家只好憑著一股傻勁堅持下去.

另一個問題是人才,幸運的是愈來愈多人起來呼應,並且投身其中,至少我從我的組員M眼中看到了這個答案.

Z-score的詛咒 2

P1成績單收到了,與我預期的差不多:愈quantitative的表現愈好,最差的是lead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
每科的平均成績設定為2.5.你的成績就是2.5加上你的Z score. 除了知道自己各科成績外,學校也提供每科全班的最高與最低分.不少科目可以看到最高4分甚至5分,但也有看到最低-2.5的.這些負分的同學一輩子肯定沒拿過這種成績,看來他們準備要和MBA Dean Jake Cohen喝咖啡了.

Z score真是個討人厭的東西- 讓你很難大幅領先同學,也很難遙遙落後.有一科我自認不錯,但最後我的Z score並沒有領先大家太多,原因很簡單:大家也都考的不錯.
照著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想拿dean’s list的人真的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才行.大家腦袋是不會差多少的,剩下的是時間管理與priority不同.

與幾個同學交換意見,我們一致認為:大約七成的同學都有本事拿dean’s list.問題是想不想付上代價. P1成績單對大家最大的好處在於提供資訊,讓我們調整接下來幾個學期的時間分配. 自己的成績與dean’s list差太遠的,便把資源分配到課外活動或job searching, networking上面,反正只要不是dean’s list,大家都一樣;接近dean’s list的有點麻煩,看的到卻還吃不到,要嘛剩下幾個學期繼續加把勁,要嘛順其自然,放開心胸,無慾則剛.

只是以目前這種經濟局勢來看,我還是多放點心在找工作上吧.

2008年11月5日

聯合國兒童大會

聯合國召開世界兒童大會,邀請各國小朋友討論以下議題:
“針對其他國家的食物短缺問題,請發表你的看法”

南美洲的小朋友不懂題目的意義,舉手問:
什麼是“請”?
原來那裡的小孩是不說please或por favor的.

西歐的小朋友舉手,問:
什麼是“短缺”?
原來在西歐這種社會福利國家,大家都生活無虞,不知何謂缺乏.

非洲的小朋友問:
什麼是“食物”?
小朋友一臉餓肚子模樣

東亞的小朋友推推大眼鏡,低聲互問:
什麼是“你的看法”?
原來大人要小朋友虛心受教少發問,只進不出別放屁.大家都沒有自己的看法.

最後是美國,小朋友舉手問:
什麼是“其他國家”?

2008年11月1日

申請MBA,寫個好Essay

似乎又到了MBA申請季節,幾個朋友也在申請,講講我對寫essay的一些想法:

1. 要嘛你當林志玲,要嘛你當呂燕:















要當國際級的模特兒,一條路是長的特別美,另一條路是美的很特別.
簡單講,每個學校都會收到數千份的申請,學校為了顧及整個班級的多樣性,會考慮申請者國籍/產業/工作性質的平衡.當你落在某一個群體時(e.g. 印度IT工程師),你必須能跳的出來.若你不是最優秀的人,你就必須在essay上差異化,表現出別人少有的特點.

舉的相近的例子:開學不久後,學校發給大家前一屆同學的resume book,看完之後我調整了我resume的展示重點.原因很簡單,在這麼多強者之間,我必須找到我的相對優勢,否則很容易會被其他人的光芒蓋過. 寫essay也是如此:想一想會跟你申請同樣學校的人有多少,他們的profile會是如何,你有的他們是否也有?

2. Soft skill常常比hard skill更有價值:
分析能力超強,或者得過大大小小各樣的數學獎牌,可能沒有一個被客戶拒絕三次,第四次終於成功的例子來的touching.前者是hard skill,後者是soft skill. Hard skill都是可以學的,這也是為何要來唸MBA.但soft skill是很難教的,甚至是天生的. 在商業世界裡,愈高階的職位愈需要高EQ的人.
你想成為未來的somebody嗎? 請證明你具備這些soft skill,特別是interpersonal, teamwork or leadership之類的特質.
這個想法僅限於寫MBA essay.找工作所看的條件略有不同.

3. 被問到“你的成就為何”時…
essay題目中常問到申請者的成就,這可以測驗兩件事:
A.你對“成就”的價值觀為何,或者說你看重什麼? 有人認為遠距離戀愛四年最後結婚是個achievement,有人不然; 有人認為股票投資賺了2倍(或20倍, whatever)是achievement, 有人不然; 有人認為被大環境擊倒卻不喪志是個achievement,有人不然.要小心挑選例子,這會看出你的價值觀.價值觀沒有對錯,但對admission committee卻有高低之分的.
B. achievement是很容易比較的: 數千份essay放在一起,高低好壞很容易看出來.回到第一點,要嘛你的成就很顯著,很有impact,要嘛就是意義很深遠.但請不要小題大作.

4. 好好的把題目讀一讀,別急著寫
每個學校的題目都有點像,但又不大一樣.請不要把A學校的東西直接就套到B學校去用,要注意題目在問啥.比方說: setback與failure不同,professional achievement與achievement不同,why MBA與why MBA in our school不同…這種類似卻不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每間學校可是用了很多心思想這些題目的,每個用字遣辭都是仔細推敲過的.對於想申請很多學校的朋友,請格外注意.學校會看出你是用套的,還是用心寫的.

題外話: INSEAD admission committee裡頭,有一種人叫做 application reader,他們可是full time在讀application. 這些老狐狸前陣子請大家提供各個國家對課外/公益活動的看重程度,好調整對於不同國家申請者的相對標準.

5. 善用例子:
常常一個例子勝過千言萬語.說自己持之以恆,不如加個每天練習跑步,最後可以跑馬拉松的例子 (甚至得獎牌).說自己樂於助人,不如講個你自願到醫院幫助病人了例子.

先寫到這.

2008年10月31日

P2像打地鼠

媽阿! P2是個混亂的開始.

週二清晨從台北飛回新加坡,直接拖著行李,在上課前15分鐘抵達學校.
算一算,這週上了13堂課,另有5個career event/speech, 4個group discussion, 2個party,外加場籃球賽. resume還沒修完, prison break還沒看完,下週末太太要來新加坡…
感覺像打地鼠遊戲一樣,打了一隻,跳出另一隻,永遠打不完.
這就是想要10個月搞定MBA的代價.

這學期六門課中,有一門叫strategy.教授是個前McKinsey partner, 美國/義大利人, 矮個頭,鷹勾鼻,很有活力的Harvard MBA (還是前5%畢業的Baker Scholar) + PhD.
聊到了這門課的架構:大產業/對手的分析,本身的strategy等等.其中有一段Warren Buffet的話頗有意思,大意是:當一個超強的manager到了一個超難的產業,通常還是產業擊敗了manager.
(“When an industry with a reputation for tough economics meets a manager with a reputation for excellent performance, it’s usually the industry that keeps its reputation intact”)
產業的特性對公司的營運有關鍵的影響力,這是為何咱們要分析產業.別跟大環境作對,逆轉乾坤不是常發生的.

2008年10月24日

P1學了什麼?

過去這三天花了16個小時考完五科期末考,P1正式結束,過癮!
這五科裡頭財務會計肯定是最折磨人的:
我們拿到某家公司的財務報表,總共近四十頁,考卷上問的是些無邊無際的問題.
Ratio analysis已經是最簡單的了,但就連比較這家公司的各項財務ratio也挺難的.原因是標竿公司與產業的數字要嗎很接近,不好發揮,要嗎差太遠,無從比較.難的問題則是要你在這疊報表中找出可能的問題,再透過修正數字改變原本的income statement.所以每個小註解都是可能的嫌疑犯.當我考了半小時後,我開始想:到底我過去兩個月在幹嘛?我真的有上課嗎?還是我拿錯了考卷?
我翻翻考卷,上面是英文與阿拉伯數字,但我好像在讀阿拉伯文與羅馬數字.經過三個小時的折磨,還是扯了一些鬼東西,結果如何,到時就知.

INSEAD的前兩個月收穫很多,在很輕鬆的氣氛下學了許多實用的知識,偶爾同學會像三歲小孩一樣玩起來,但無傷大雅. 也認識了很多其他星球來的生物,交了不少朋友.這裡國際化的程度,絕對是地球上第一! (我後面那組:5個同學8個國籍)
第一個學期到底上了些啥? 讓我回味一下.
若你是個完完全全沒有商科背景的人,經過這兩個月你會學得:

1. 經濟:
從最基本的供給與需求,學到外在力量(關稅,配額…)對市場或消費者的影響,可憐的完全競爭市場,爽翻的市場壟斷(monopoly)以及有趣的寡占市場(oligopoly):扯到賽局理論與Nash equilibrium,以及如何算出相似產品的定價(Bertrand equilibrium),相同產品的定量(Cournot equilibrium)或作為市場開拓者最佳產量(Stackelberg equilibrium)等等.印象最深的還是與華頓的同學玩兩週的模擬市場遊戲,這個遊戲讓我現在看到報紙上的新聞,會不自主的想到遊戲中的爾虞我詐.

2. 財務:
基本的現金流,Present value,簡單的幾款投資模型,債券計算與套利(arbitrage),用Discount Cash Flow算公司的價值,推算股價的合理性,CAPM,到如何optimize投資組合,計算WACC,舉債對公司財務的影響與利弊,其他幾款推算公司價值的方法

3. 統計:
從簡單的統計數字,不同的ABCDE…Z test,到跑出multiple regression與判定regression的好壞,進而用統計預估一些實際商業上的數字(如:下個月銷售量)或不同variable (如:廣告量,對手促銷,本身價格)對dependent varaible的影響.

4. 領導個人與團隊:
一堆很難用言語描述的soft skill東東,自己來上就知道了

5. 會計:我學到了…媽的,如果不雇一個好的會計,我的人生會是黑白的

接下來的兩個月我將面臨另外的六堂課.課程如何,下週一就知道了(感謝學校還給我們兩天的假)

2008年10月20日

這次只剩比基尼

繼上次睡衣大戰後,這次更狠的來了.
為了慶祝第一學期(P1)的結束,我們在每門課的最後一堂課玩不同的遊戲
比如說當會計教授說了某個關鍵字時,全班跳波浪舞.老師很訝異原來大家對於 “美國會計準則”或 “股東權益”這麼熱情
或者在領導統馭課想法子說出幾首瑪丹娜的歌名,如: Like a Virgin (宛如處女), Erotica (情慾), Material Girl (拜金女郎), Bedtime Story等
一切進行的還不錯,大家瞞天過海的偷渡了不少歌名.只是當某個荷蘭同學要硬套歌名時,便破功了.他竟然扯出這種爛梗: “談判有個關鍵,要表現出你的真誠,宛如處女找聖經一樣…” 教授終於搞懂為何今天大家講話特別繞,他笑笑的說:老兄,下次玩賓果之前,想清楚再來!

至於經濟課就猛了,大家穿上有教授肖像的T-shirt (前面寫feel the love, 後面寫awesome,都是教授的專用台詞),還把空調全關了.
上到最後,平時搞笑的教授發表感性的談話,底下便有人說: “媽阿,好-熱-阿---” 頓時,大家一起把上衣脫掉! 男生脫掉上衣,光著上身,穿著沙灘褲,女生剩下比基尼!這是因為教授熱愛衝浪與海灘,大家把海灘帶來了 (幸好他不去天體營).教授在大家起鬨下,也脫掉上衣!大家都瘋狂了.接著是一罐罐啤酒上場,這就是我們P1結束前的最後一堂課!
教授接受大家歡呼 (這是少數能post的照片之一)

2008年10月15日

老師被綁架了

一年一度的校友大拜拜快到了,
去年同學為了廣告這個party,不惜把教財務的莉莉教授綁架走...

2008年10月13日

挑房子 撿便宜

INSEAD學生在第二個period結束後就可以自由換校區.

今天學校把大家校區選擇的結果公佈,近80%的同學都會互換校區,共有20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有趣的是明年一二月大批的學生都會跑到新加坡避寒,
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法國,我便是其中一個

於是大家開始找與自己相反選擇的同學換住處.
"法國六個月>新加坡四個月"的同學,便聯絡"新加坡六個月>法國四個月"的另批人,
像我一樣"逆流而上"冬季去法國的同學約15個,但與我相反的同學卻有110個同學,
這百來位同學多半要把住處推銷出去,便找上門來了

消息發布沒多久,我開始收到不同的推銷信:
"開車十分鐘,坐落林間的城堡! (請參考上圖) 附車子!" (換句話說就是鳥不生蛋的地方,車子你也不能開來新加坡)
"俄羅斯美女室友兩位(單身)..." (這個嘛...)
"寬敞的大宅院,花園+排球場+游泳池" (冬天能游泳嗎?花都凋了吧)
"走路七分鐘,包水包電包網路! 500歐元!" (這個可以考慮看看)

為了避免信件轟炸,我寫信給跟所有與我同樣處境的同學,收集大家的找房子的條件,
再一次寄給那一百多位同學,省得一個個回信.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對美女室友有興趣的...
一二月的新加坡

2008年10月10日

好巧!

一年前我準備申請INSEAD,在網路上找資料時,無意間看到一個校友的blog,我便大膽的寫email去請教她一些工作問題.
昨天去圖書館途中,瞄到會議室前擺了許多履歷,好奇之下便去瞧瞧.原來是某M顧問公司送了二十位顧問來新加坡面試快畢業的同學.
巧的是,這位經理的履歷也在其中,上面還有她的照片.原來她長這樣.我心想:世界真小,好巧!
當我調頭要走時,履歷上的真人突然從旁邊的廁所走出來,就這樣,blog上的人與履歷表上的人出現了,我反射性的叫了她的名字,兩位在虛擬世界對話過的人便在會議室前不期而遇.
她整天排滿了面試,幾個小時後就要離開新加坡了,我把握機會,傍晚與她喝茶聊天,她也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與建議給我.

這樣的事不是第一次發生:
五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台大學長要去這間公司,我也寫了email去問問題.
兩年後我陪好友去MBA fair,我那時並不想申請MBA,便四處與人抬槓.聊到一半,跟我聊天的人向他遠方的同事打招呼,走來的是個胖胖的男生(長的像是電玩展的路人甲).聊了一會後才發現他就是那位學長.好巧!
到了倫敦工作後,我決定申請INSEAD MBA. 巧的是這位學長在公司贊助下也去了INSEAD,現在又回到了此公司.來新加坡前我在台北停留幾天,便聚了一下,聽他講講台灣與大陸的MBA就業市場.

四年前我開始準備case interview,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在找伴一起準備case,我便熱心幫忙.沒想到這老兄人在舊金山工作,我們只能透過MSN準備.
一次練習下來,我便發現我程度不夠,根本是幫倒忙.原來這位電機系的學長歲數與經驗都大我一截.
幾週後他拿到了offer,舉家遷回台北.自此以後,三不五時會向他請教問題.

也是五年前,第一次出國讀書的前夕,我突發奇想,為何不找台灣這個領域的專家聊聊?我便寫信給一位研究所所長,說想與他聊聊.巧的是,所長也要到同個學校/系所做研究一年.就這樣,我在美國期間常與他碰面,或到他家吃飯.好巧!

最後是去年初,一位台灣媽媽到倫敦看女兒,來到了我所在的教會.我心想,這位媽媽人生地不熟,英文也不好,我去陪她聊聊天罷.
她聊得開心了,聊到了她女兒的點點滴滴,又說女兒之前在一家叫不出名字的商學院唸書,學校在新加坡與法國,我心想: “有意思~地球上這種叫不出名字的野雞商學院,又在法國/新加坡有校區,好像只有INSEAD吧!” 於是過幾天便與這對母女吃飯,那頓晚餐改變了我對這間鳥商學院的認識,最後決定只申請這家.申請期間,這位台大管院的學姊幫了我大忙,我又透過她認識了許多其他校友.

這種事還真不少:很巧的找到地方住,找到打工機會,認識到不同領域的專家/怪人…
漸漸的,我體會到很多人願意伸出手幫別人,也體會到很多巧事是給主動的人.

2008年10月8日

現在的經濟

經濟學人於上月發表了對當前經濟的精闢見解,一言以蔽之:

2008年10月7日

睡衣與枕頭大戰

期末考再兩週就到了.課業愈忙碌,學生愈愛玩.

今天一早在locker整理東西時,旁邊一個同學突然脫下褲子,只剩下內衣與內褲
“靠!你幹嘛脫褲子!?”
“今天不是要穿睡衣打枕頭戰嗎?我睡覺都只穿內褲的…”
(幸好你不是裸睡,不然老子踹死你)

幾個同學搞出了 “穿睡衣打枕頭戰”的遊戲,作為兩班體育競賽的前哨戰.
於是我穿著中華民國空軍牌內衣與短褲上學,至於枕頭就算了,在公車上帶個枕頭亂尷尬的. 快到學校路上,看到同學三三兩兩的穿著睡衣帶著枕頭上學

進到教室,眼睛差點跳出來:
我看到一件火紅色蕾絲邊性感內衣,穿在咱們法國女同學身上
“這是法國女人的風格嗎?”我問葡萄牙同學
“嘿,我不知道.不過我認為巴西與義大利女生最hot!” 他指著穿著緊身小可愛的義大利女生,仔細打量,這件衣服蠻立體的,義大利的服裝設計還是很先進

除了這些很猛的歐洲女生,隔壁出現了一隻大泰迪熊.我想這該是某個東方女孩的熊熊吧
想不到牽著它的是個三十歲的法國男,他說這隻熊陪伴他多年了,他千里迢迢的把他的床伴從巴黎帶來. (感動不起來…因為這隻熊跟這位魁伍的工程顧問很不搭…)
放眼四處,各種五顏六色的內衣與枕頭.我瞄到我的好友,另一個台灣女生 - What?粉紅色的H-E-L-L-O K-I-T-T-Y睡衣? Niiiiiice,有你的,連日本同學都沒這麼猛.
以後老外都以為台灣女生都穿可愛的卡通睡衣睡覺.

大概是昨天沒睡飽,上課看到一堆枕頭,我便睡著了.睡著的代價就是貢獻10元的party基金.

中午一到,一堆人帶著枕頭從一間教室K到另一間教室去.最後我們班贏了這場枕頭大戰 (連這種胡搞的遊戲也有評審).

幸好今天沒有公司來招募…

2008年10月4日

校友幫幫忙

學校除了把公司帶進來學校招募外,現在也主動出擊了
INSEAD最近寄信給校友搏感情,告訴大家經濟不好,若有母校可以幫忙的地方,學校一定會盡力幫忙.同時也透過校友,了解現在業界所需要的職位為何?

昨天學校寄信給在校生,說若你之前有distressed investment或企業重整(restructuring)經驗的同學,麻煩告知,學校會把你的的CV寄給各地專搞此領域的hedge fund或 private equity校友

Distressed investment是啥呢? 就是去投資瀕臨破產或已經破產公司的債券 (distressed securities).再藉由重整公司債務或改善公司營運而獲利.
企業重整則包括了裁員,賣掉較不重要的資產,或將製造或某些功能外包出去...等等;反正公司已經快掛了,磨光總比鏽光好.

當初我曾幫某大壽險公司斷尾求生(裁掉所有的業務員,轉成純靠通路銷售),也幫一些公司cost down過,不知道這種鬼經驗能否濫竽充數? 大概不算吧.

Z curve 的詛咒

INSEAD與許多MBA一樣,採行成績不公開的政策(non-disclosure policy),任何雇主來問成績,學校統統婉拒.唯一提供的資訊就是此學生有沒有在dean’s list上面.
但會不會畢不了業呢? 很難,除非你天賦異稟,能在各堂課都專心的不上課,同學討論時努力擺爛,或許可以畢不了業.

照理說這樣大家都會因此不在乎成績才對,我從前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經過了經濟與財務的考試後,我發現:
靠!搞什麼!大家都很拼阿! 搞到後來,想混的也沒心情混了.

這個現象因著INSEAD的成績計算方式而更強烈.這裡的成績是採統計上的Z-curve分布.也就是說,你的成績取決於你相對於全班平均的成績:所有同學的平均(無論是90或50)就是2.5分,而你的成績就是2.5加減你的標準差(Z-score).
若高於平均一個標準差, 成績便是3.5分,只要畢業時平均有3.35,就可以拿滿屌的distinction.
這種遊戲規則會逼著落後的同學想辦法跟上平均水準,而失去理智想拿distinction的同學得要有本事拉大與同學的差距才行.

上週經濟考試成績一出來,一狗票人都拿近滿分,使得失神沒考好的同學很擔心,因為不小心就可能低了不少標準差.
看到這樣的結果,Aloha教授握緊拳頭說:為了證明他對大家的愛,期末考他會出個難到縮肛的考卷給大家,等著瞧吧!又補了一句: tough love is still love!囧

儘管這聽起來很合理:拉低平均,使落後的同學不會與大家差太遠,有本事的同學也不用擔心撞到頂,可以努力考高點.但教授放話要難死大家還是聽起來怪怪的…
至於財務考試,老師考了一堆剛剛才教的公司valuation. 我勉強搞定,自認還不賴,沒想到不少人都輕鬆搞定,還有人嫌太簡單.
更!這叫考不好的同學怎麼活下去… 何必彼此為難呢?不是才剛學賽局理論的嗎?

2008年10月1日

爾虞我詐

又有遊戲可以玩了.

這次是INSEAD與Wharton一千多位學生共同玩一個模擬市場的遊戲,幫助大家體驗賽局理論(game theory)在現實世界的應用.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為期至少五天的遊戲.

我們並不知道對手/夥伴是誰,他們分布於法國,新加坡,費城或舊金山.

第一個遊戲我們是LCD基板供應商,對手則是LCD薄膜供應商.大家決定自各的價格.買家(LCD製造商)只在乎總價,不管各別價格.
反正他照個以下公式決定數量後,便向供應商購買同樣數量的元件.

數量 = 500,000/(基板價格+薄膜價格)^3
基板成本=5, 薄膜成本=2

總價太高會嚇跑買家,太低賺不到錢;我們與對手可以ㄧ起把餅做大,一人一半;但若有人想佔別人便宜(無論是純粹想搞別人,或害怕被人搞而搞別人),會導致餅越來越小,就算最後拿到了整塊餅,也食之無味.
某種程度,我們亦敵亦友.有趣的是:大家永遠不知道對方是天使或魔鬼.必須透過價格猜想對方在想啥 (答案是:他們也在猜想我們在想啥)

第二個遊戲我們是市場上唯二的記憶體供應商,競爭對手與我們有同樣的產品與客戶,大家各自決定要生產的數量.同樣的,生產太多會使利潤下降,但又不能阻止別人傾銷賺錢

第三個遊戲,我們與其他兩家公司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我們必須決定要投入資源多少,要嘛增加大家的利潤,或者偷懶搭順風車.結果可能是三個和尚沒水喝,也可能是三贏的局面.或各種不同組合

各個小組每一天都必須輸入三個數字,並在隔天得到前一回合的戰果:包含你與對手的價格/數量與利潤.

第一個遊戲最複雜,有非常多心理層面的考量.
第一天,我們決定伸出友誼的雙手,提供一個對雙方最有利的基板價格.若他們也伸出友誼的雙手,我們便可一起佔買家的便宜.到了隔天,結果出來,我們被耍了!對方想佔我們便宜,我們馬上開會討論要對策..
吃飯期間,各種strategy在飯廳中飄蕩,每組都有不同想法:
“哈哈,為了賺錢,我們必須狠一點,兵不厭詐,這是戰爭!”
“人家也是千百般不願意,我只是自保…”
“Damn, we are f**ked! 好阿!你搞我,我也不會讓你好過,要死就一起死吧”
“我們與對手有共同的默契,就一起賺吧”
“再給他們一次機會,若他們不領情,就走著瞧吧!”
“#$&!! %@*!!”

這樣的遊戲就像現實世界一樣,沒有必勝的策略,所有的策略取決於你對手的進退.幸好現實世界不是只有公式,還有很多把戲可以玩.

2008年9月27日

午夜時分,我感受得到你的力量

新當選的social 班代表頻頻出招,為了籌到更多活動基金,他們祭出了罰錢運動.由於罰錢是為了娛樂大家,我們都沒意見.
於是以下行為開始要罰10元新幣 (約220台幣):
1. 上課遲到
2. 手機亂叫
3. 聽課睡著
4. smart-ass的問題或答案.
smart-ass question 就是惡搞,整教授的問題
smart-ass 的答案就像下面的英文翻譯:
How are you -> 怎麼是你?
How old are you -> 怎麼老是你?

誰是裁判呢?人人都是.班代表發給每人一張類似足球場上的黃牌.你若留意到以上行為便舉牌,沒幾天,班代表就收了幾百塊錢,賺翻了.
為了給大家一些娛樂,他們徵求同學在某堂正經的課上,想辦法說出:
“In the midnight hour, I can feel your power” (午夜時分,我感受得到你的力量!)
說得最順的可得香檳ㄧ瓶
於是一個西班牙人就在某次討論中說了出口.老師ㄧ時摸不著頭緒時,這位劍橋博士便想辦法硬坳回主題,而大家在底下竊笑不已.
另一個巴林同學,在經濟老師問如何把價格最佳化時,很正經的舉手,回答說: “In the midnight hour, I can feel your power…” 老師當場退後三步,笑說 “嘿!老兄!我已經結婚了!”

另一堂課教授希望大家提供些點子,讓同學上課發言更普遍.
當正常的答案都出爐後,我便舉手說: “三堂課都不發言的人,建議教授給個愛的擁抱;五堂課的話,就給個kiss. 這樣大家一定猛發言…”
很意外的,我沒收到黃牌,反而是大家鼓掌叫好

看來大家對於smart ass的標準相當的低…

2008年9月24日

請投我ㄧ票

前幾天班上選班代表,來負責班上social, academic,career與IT事務

ㄧ個social的參選人說:我愛玩,又不愁找工作 (UBS sponsor),交給我吧
大家覺得有理,她便上了 (雖然她來自宅男大本營 MIT,但看在是女生的份上,就賞她一票)
另一個參選人說:我是美國人
就這樣,他也上了

ㄧ個來自丹麥的academic參選人:我已經擁有經濟與財務碩士,又有實務投資經驗,交給我吧
大家看在他平常上課發言很有深度,便給他上了
另一個德國人:我是醫學博士,身體不舒服我可以幫忙.
大家想:隨便啦!博士功課應該還不錯吧.於是他也上了.

ㄧ個career參選人:我是新加坡人,在很多亞洲國家工作過,我有很好的network
大家聽聽,覺得不錯,他便上了,反正經濟不景氣,也許他有本事搞一些淡馬錫之類的工作
另一個澳洲人,上課帶給大家許多歡樂,也忘了他講啥政見,反正也上了

最後是IT:
一個法國人參選人說,我MIT畢業,專精電機與資訊,我懂許多程式語言,也有扎實的高科技產業經驗,我應該很適合這個職務
大家想想,叫MIT畢業的搞電腦這種雜活聽起來蠻屌的.心想:就是他啦!
但冒出一個同學,他淡淡的說: 我是印度IT工程師...

最後印度同學凍蒜!

帶教授出場

學校有個program叫做"Take Professor to Lunch",
學校補助飯錢,鼓勵學生與老師交流
佔著這個便宜,今天我和個台灣同學邀了INSEAD唯一一位台灣教授吃飯,
趁著他要去北京大學訪問前見個面

陳威如教授專攻策略研究,他的"產業分析研究"很受歡迎,特別是對於想走consulting的同學
只是就著教書的角度說,他說INSEAD學生是學界裡知名的難教
ㄧ方面是國籍/文化太多,很多美國的那一套這裡不一定適用
另一方面是學生年紀比較大,ㄧ年的學費又是地球最貴,以致學生很龜毛.
比方說之前一個Wharton教授來教行銷,被學生唾棄到不行,集體要求換老師.
只能說Wharton的教授品質差異很大,有許多明星級大師,也有被學生唾棄的老師;相較之下,INSEAD較少神人級大師,但被幹譙的教授也很少

聊到了學術研究,INSEAD希望教授的研究能理論與實用兼顧,
比方說,INSEAD金教授的"藍海策略",實務上的應用大於學術上的突破,
這不是全新的突破,但至少是很平易近人的學術理論
相較之下,Harvard與Stanford鼓勵創新突破的研究,希望開創新的理論甚至學派

INSEAD這種理論與實用兼顧的特性也帶來了新的議題,
比如說選博士班學生時,有人喜歡top-MBA加consulting背景的申請者,
卻也有人擔心這種背景過於現實,無法走到小眾卻有潛力的"藍海"

我問到如果有天台大請你回去當教授呢?
他笑說剛拿到博士時他就可以回去了
由於台大的兩位策略教授:湯明哲跑去當副校長,李吉仁被借去主持郭台銘的"鴻海大學",現在台大管院一直急著找人接棒
不過考量整個學術環境與待遇,他還是繼續呆在國外吧!

不知如何,這個回答聽起來很熟悉,似乎在許多台灣人身上聽過類似的答案...

2008年9月22日

飛翔吧!雞蛋!

INSEAD 學生的平均心智年齡是6歲
上課除了數巧克力,玩拍賣,下賭注或談判外,
我們還玩"飛翔吧!雞蛋!"

報紙,保麗龍杯,膠帶,菜瓜布與筷子是我們用來保護雞蛋的材料
只是重點不是讓雞蛋從三樓安全落地
重點是團隊的溝通
雖這麼說 大家還是玩了起來!



我的組員前幾天在Party中認識了個香港女生Kitty,大家猛虧他,
因此我們的太空梭叫做 "Kitty駕鶴西歸號" (備有兩根西方極樂世界感應器)


Fedex不是這麼送的

旁邊的工友看到傻了


這組的蛋蛋活了下來... 老師ㄧ板ㄧ眼的打分數


幾個男生為著他們蛋蛋的存活高興不已

2008年9月19日

"硬死鴨啥都搞全球跑透透基金"

MBA Dean Jake Cohen 神不知鬼不覺的又飄到了新加坡,咱們的Jake總是面無表情,看不出喜怒哀樂,難不成強者都是這樣?還是教Accounting的關係?

由於許多學生向他請教這次的金融事件,他便把P1的學生找來聊聊.講了幾個點(雖有些廢話,但安撫作用是有的):
1. 經濟是循環的,就算今天是世界末日,明天還是有創世紀.目前金融業短期受影響,但你MBA的價值還是會在中期回到平均水準,另外...
2. 許多的混亂應該會在我們畢業前沉澱,我們才開始MBA而已,不用太擔心.況且…
3. 目前consulting 與 industry 的工作都還是有,只是變的更競爭而已,所以…
4. 他目前大多時間都花在與召募公司的溝通上: 他要確保公司招募時,第一個就要想到INSEAD. 他要確保無論經濟如何,我們都是雇主的首選. 對於顧問業,他要我們放心.INSEAD一直是顧問業的首選. McKinsey 與Bain也向他說INSEAD已經是他們全球MBA招募最多人的學校,超越了Harvard. (BCG 應該也是前三名吧).此外...
5. 對於產業界,我們也是佼佼者. 反而有些industry公司向他反應申請工作的學生不是很多,希望多點人申請. 他建議我們多了解其他產業,求職時有點彈性.最後...
6. 給些數據: July 08畢業的這屆,75%畢業時有工作,95%畢業三個月後都有工作.雖然有受景氣影響,不若往年,但還是OK的啦

講到這,我要替硬死鴨打廣告:
相較於某些金融業強項的學校, INSEAD的畢業生平均的分布在全球的顧問,金融與產業界.比方說Wharton, Columbia與NYU好了,畢業生50-60%在金融業, 80-90%在美國工作,Merrill, Lehman與Morgan Stanley是主要雇主
而INSEAD畢業生約1/3在金融業,最多人工作的國家-英國,也只佔了25%左右.

以買雞精的角度而言, “INSEAD啥都搞全球跑透透基金”應該是比“華頓山姆大叔華爾街基金”來的低風險吧?

有興趣買基金的朋友請撥熱線:
0800 584 584 (林北閒閒 不怕死 不怕死)

2008年9月18日

創業?賣雞排嗎?

創業是很多MBA心動卻不敢行動的事.

INSEAD每年大約有2-3%的學生畢業後直接創業,其他絕大多數到大企業歷練;儘管如此,不少學生還是把創業當做中長期的生涯規畫.
INSEAD在創業領域相當投入,這裡有許多創業相關的課程與研究,比如說選修課 “Your first 100 days” - 你的關鍵百日:透過實際組成一個經營團隊,克服/搞砸新公司的事件與危機,並真實的經歷一場創業 reality show.
除了不少選修課外,學校每一兩週會邀一位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 (駐校創業家)來,一對一與學生討論他的創業計畫,幫助學生走上創業的路.

今天一個創業家在教授安排下來到INSEAD,主要是尋求人力支援.我與6位同學自願幫他(倒)忙,便ㄧ起討論:
這個法國佬辭去了銀行的工作,現正在建立一個網路平臺,措合想教/學語言的老師/學生,透過他所提供的軟體遠距上課.他提供想法與許多資料,證明有龐大商機.大夥便開始問他整個營運計畫,財務狀況,未來的籌資,客戶來源…也試著找出我們能幫忙的地方
討論途中,我實在覺得創業不是紙上談兵,太多事情要做,千頭萬緒,完全是校長兼掃地. 基本上一個人是24小時在工作的,幾乎就是為了這家公司而活著.若沒有極度的熱情與毅力,幾乎搞不下去.況且失敗率極高…
難怪大多數人都選擇條安全的路,少數人過幾年後再出來.

前幾天一家公司來INSEAD招生,我便與教經濟的阿囉哈教授聊到此公司.他有個Stanford朋友10年前可以成為這家公司第一個paid employee,但這傢伙實在不想放棄他有趣也高薪的venture capital工作,便拒絕了三個在車庫創業的小子.其中兩個傢伙叫Larry Page與Sergey Brin,而這間車庫公司叫Google.

後悔嗎?應該不會.在那種時空環境下,理智的人都會這麼做.

2008年9月15日

這種景氣實在是太-超-過-了

Merril Lynch: 440億美金; AIG: 850億美金; Bear Stern: 2.4億美金; 找個有前景的好工作:無價!
這不是Mastercard的廣告,這是小弟現在的感慨

套一句現在台灣的流行用語:這一切實在是太超過了
2008年9月15日,就在這該死的一天(也是歷史留名的一天),美林證券賣了,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AIG尋求資金紓困
加上上週美國政府接管Fannie Mae 和Freddie Mac,幾個月前Bear Stern便宜賣給JP Morgan,英國的Northern Rock...
一波接一波,還不知到後面還有啥鬼東西要出來,我開始懷疑辭掉英國工作跑來INSEAD是否為正確的決定
今天有個admitted的學生寫信來問就業市場的狀況,他在考慮是不是要延一年才來.我跟他講了一下,希望他做出好的抉擇,也祝彼此好運.
事實上,一個紐西蘭女孩今天還跟我開玩笑,是不是要先生個孩子,defer半年! (小姐,生孩子沒那麼快的,最快也要九個月)

最近參加幾個活動,聽到以下消息:
1. 某大顧問公司大幅減少interview的人數,大中華區將不會招太多人.
私下聽到的原因是:去年over-hire,人力過剩.但人力過剩的另一面其實就是生意不夠多
2. 某歐陸投資銀行通常都有三個division來招人,今年只剩asset management要人.其他的缺已由summer intern補齊了
3. 某大商業銀行的策略部門通常都招不少MBA學生,今年只招一位.這個位子將由全球眾多MBA來搶.
4. 另一大銀行今年全球已經裁了三批人了.第一批是績效不好的員工,第二批是沒啥用的部門,第三批呢?管他的,找人裁就對了.這樣的公司今年能招多少人呢?


開學才四週,大家都在下修找工作的期望.原本較冷門的公司現在愈看愈sexy了.

Lehman Brother:大家照過來,有消息宣佈:不用再加班了!

PS. 推薦一個介紹sub-prime crisis的slide,圖文並茂,簡單易瞭(雖然夾雜些許髒話)
http://docs.google.com/TeamPresent?docid=ddp4zq7n_0cdjsr4fn&skipauth=true&pli=1

2008年9月12日

穩賺不賠的避險基金?

最近在不同課聽了不同的投資概念:一個是沒有人能打敗市場,一個是有些人可以透過arbitrage(套利)穩賺不賠
無論基金經理人如何吹捧他的基金,提出過去的獲利數字,統計學家或經濟學家都不相信這一套..他們透過公開資料追蹤900位基金經理人過去六年的投資績效,發現有14位連續六年打敗市場.這代表這14位是高手嗎?
搞統計的不這麼認為:假設每年每個經理人有一半的機率打敗市場,經過六年的隨意投資,900個中總會有14.4個矇到六連勝.

另一門課老師聊了arbitrage(套利),這一直是hedge fund (對沖基金/避險基金)常用的招數之ㄧ.比如說A市場賣的漢堡,薯條加汽水是15元;B市場賣的同樣的漢堡是10元,C市場賣的薯條加汽水是4元.我便到B買了一個漢堡,再到C買一份薯條加汽水,然後同一時間賣到A市場(假設漢堡沒酸掉,薯條沒軟掉),我便賺了1元
現實生活中Hedge Fund玩的不是漢堡薯條,而是債券,貨幣,股票,衍生性商品…,透過複雜的計算找到機會.只是這樣的資訊/機會通常只存在幾秒鐘,當一群人想賺這個錢時,就比誰的電腦系統精準與快速.當然電腦系統的背後還有一群電腦,數學或物理魔人絞盡腦汁找出賺錢的model
我的上海朋友Y,25歲拿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專攻光學物理),現在在倫敦做hedge fund.他說:真正的學問常常都在小數點後面好幾位中! 他老媽當初很氣他為何不回大陸當教授,知道他的薪水後再也沒提過這事.

至於他真正的動機? 他認為拿諾貝爾獎太難了,但要在避險基金這一行得一些獎容易多了(當然還是很難,老兄).

2008年9月11日

忙裡偷閒

這週忙了點,之後也差不多
這裡的每堂課都進度神速,很多課才上了三堂課,就飆到了大學要七八堂課才會教到的內容
比如說會計課:第一堂 基本會計觀念;第二堂 公司財報總覽與balance sheet; 第三堂 Income statement; 第四堂 Statement of Cash flow; 第五堂 ratio analysis...
老師也很狠的給了不少的reading,若之前沒有相關的底子,要用點力才跟的上
若不這樣的話,很難在十個月教完二十幾門課

今天就上了三門課,而晚上都有不同的就業活動/訓練
週一: Samsung; 週二: Bain / Deutsche Bank (只能選一個); 週三: Standard Chartered; 週四: A T Kearney / Morgan Stanley; 週五: Value Partner/LEK consulting/Siemens consulting

well, 小忙,現在也沒時間學時間管理了

2008年9月8日

社會企業與MBA 2.0

一個校友回來給我們career建議,他問多少人在非營利組織做過事,不少人舉手,他驚訝的說比幾年前多了很多
MBA挑學生通常都有非常複雜的邏輯,從這裡我猜INSEAD或多或少更看重有NGO背景的學生,也許這與近幾年興起的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甚至進一步到social enterprise, microfinance的興起有關
看看我的teammate M,美國猶太人,讀社會學,一直以來都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很熱中全球各地猶太人的文化保存,家庭價值以及一些環保議題.
她骨子裡有熱忱,但對於管理,財務是一翹不通.到目前為止,她倒是很能勝任MBA的各項事務
她一直認為自己是admission fault,但誰知道?其實她有一些特質是一般consultant, banker, engineer所沒有的,之後她也將接下INSEAD最大社團 INDEVOR的president. 這個社團主要是推動國際發展,環保,社會責任,非營利等活動

希望經過這十個月後,M會在大公司歷練一陣子,並且將來把所學的帶到另一個領域去
希望能有愈來愈多這樣的團體興起,或者更多人運用管理技巧,改善社會許多不平或不當的現象

2008年9月5日

比錢還貴的東西

開學兩個禮拜了,一週大約有5-8場求職活動,公司招募與訓練.每家公司都卯盡全力吸引學生,似乎進到他們為MBA量身訂做的management program,就可以前途無憂.最近Standard Chartered也來招人,並且歡迎我們這些才剛開始的P1學生申請.
我在猶豫是否要申請?並且開始思考到底我想做什麼? 我知道我要繼續呆在consulting,但漸漸的也不確定了.我知道每年150 - 200個INSEAD學生進到McKinsey, BCG, Bain,另外幾百人進到投資銀行,私募基金,venture capital, headge fund, Private Banking,Commercial Banking;另外一狗票同學進到業界領高薪,這些都是最安全的路.只是在跟著大家走的同時,自己有沒有一個主見?就某一面說,進到上述行業是無敵難;但另一面來看也不難-整天練習case, networking,研究各家公司,找出自己的相對優勢,修CV,寫cover letter...就可以搞定了.最難的,我想還是找到自己要什麼.
錢絕對不是一切,兩倍的財富不會給你兩倍的快樂.太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
學校提供我們免費下載一本前哈佛教授寫的書"More than Money".其中有個故事頗有意思,值得思考

2008年9月4日

啥?再說一遍

soft skill大概是最難教的,大家都會說溝通,領導,傾聽很重要,但也只能說說
今天這門叫Lead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通常這種題目我都不太想聽,但今天下來這個教授確實有幫助到我們
這個美國人有個很漂亮的履歷:康乃爾電機碩士,華頓MBA,哈佛博士,做過BCG的顧問,現在專門研究組織行為的議題.我很慶幸有這種hard science背景的人來研究這種議題,相信他們會用較科學的方法介紹這類軟性題目
第一堂課的主題是溝通,大家就著一個案例作討論.但上課時他卻像個律師:你發言後,他便一直追問更多問題,剖析你的立論,假設,意見.但很顯然的,他非常仔細的聽你說話,甚至你隨口說說的他的認真的聽.

接著他做了不同的活動,其中一個是與你的小組討論以下statement:
"the ability to be influenced by other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s for an effective leader"
但其實重點是討論的形式.不同一般的討論,我們必須先摘要前一個人想法後再說我們的想法,講完後隨意指定下位發言者;一個接一個,總共討論十五分鐘
這樣的討論累死人了.為了要summarize別人的發言,要很專心的聆聽,但當別人有些想法觸動你時,會不自主的出神,這樣一來又漏掉別人的發言;如果不幸的被點到,只能吱吱嗚嗚的,別人馬上知道你沒專心聽. 特別是別人意見與你不同時,你很容易岔出去思考.但事實上別人意見不同時才是你更該聆聽的時候.

這類的課學生反應通常會兩極,我猜有人會認為很無聊,不如教一些arbitrage,trading或策略分析等實用工具.但個人認為MBA是要培養有專業的通才,而非只是職業訓練或介紹而已

作一行 怨一行

多數的 top consultancy有所謂的"up or out"政策,意即兩三年內若升不到下一個level,就必須離開公司,而每一次大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升上去,非常競爭
學校請了一個前McKinsey Partner校友來介紹金融業,他除了待過consulting,也被一家大bank挖去當老總,現在選擇退休到處晃晃.這個session主要是給沒有金融背景的人,最後問答時,幾個McK的同學問他怎樣進到private equity,他很直接的說:要嘛直接進PE,要嘛進投資銀行,就是不要回consulting,多繞一圈
又有人追問,若還是要回去做呢? 哪個level是最好的exit?
他說:1. Engagement Manager 2. Partner
他半開玩笑的說:因為若在associate level閃人的話,你一輩子都要解釋你不是被踢出來的;若在Associate Partner閃的話,你一輩子都要解釋你是可以當到Partner的(而大家也不會相信);若在senior partner走的話,已經沒人要你了- 又貴又沒用!
當然主題還是介紹金融業,在正經的介紹之餘,這個校友也開了這些金融人士玩笑.簡言之,他認為:
commercial banking = detail freak
corporate banking = delusional schmoozer
investment bankng = slave
private banking = glorified suitcase carrier
private equity = delusional slave
insurance = if you are MBA, don't go, unless the investment dept. the industry is for actuary
fund management = those who pretend to know the market

若真要找碴的話,這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是好的

2008年9月1日

高級人肉販子

今天出現了很多上半身穿西裝打領帶,下半身穿著短褲與涼鞋的同學.
沒錯!拍大頭照的時刻來了!

這兩天學校找了專業的攝影師為每個同學拍"專業"的大頭照,之後好放到CV book上,再以一本300歐元賣給雇主.去年也賣給了400家公司
這是許多MBA都會做的事情:學校盡一切能做的把學生裡子與面子打點好,放到就業市場上去推銷

這其實只是一個良性或惡性循環的一部份:
好學生到好學校 ->好學校教育/包裝學生 ->送進好or薪水高的公司 ->漂亮的薪水與前景 -> 好的MBA ranking/reputation -> 吸引另一批好學生付7,8萬美金讀MBA ->循環...

今天的拍照只是開頭,之後還有數不完的求職訓練,如儀態,握手,吃飯... 哇,半年後我不知道會變成啥樣?

國際鋁價干奧運啥事?

講台上站著一個穿夏威夷襯衫,短褲與涼鞋的老兄,一臉鬍渣,年約40.這是我們的"Price and Market"老師.

這個老美是從Kellogg商學院來的訪問教授,喜歡在夏威夷或亞洲衝浪,愛喝啤酒與悠哉度日(聽起來也蠻Kellogg的風格)
他胡扯了一些個人故事後,問我們為何他愛喝的啤酒最近漲價了?大家說了許多不同原因,如原料,speculation,供給與需求...
做一些討論後,他扯到了這次的奧運與最近的鋁價波動.有何關係呢?
中國政府為了在奧運期間有好一點的空氣,下令許多工廠從七月開始關閉或減產兩個月,於是華北的製鋁工廠產量大減,導致價格衝高到US$3300/ton.這是一個標準的供需例子
接著帶到今天的案例-1993至1994年全球鋁業的變化.這堂課不是要上經濟理論,而是要看現實世界的經濟.
我們手中有當時全球150多家製鋁工廠的產能,成本break-down等等,我們試圖繪出那時實際的供給曲線,而非理論上的一條直線.畫完後小有成就感,下次我們要畫需求線.再過幾週Mr. Aloha打算顛覆我們的想法,告訴我們ㄧ切並沒有那麼簡單...

同學中有相同生日的機率為何?

Uncertainty, Data and Judgment (統計)是由葡萄牙年輕教授上,這個Stanford電機博士在矽谷創業一陣子後又跑回了學界.
一開始他開了一個條件:花20元下注擲銅板,正面他給50,反面便賠了20元.但只玩一次.
一位同學與他玩,不幸的賠掉20;他問這個同學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多數人說是,因為期望值大於0.儘管賠錢,卻也做了正確的決定.換句話說,正確的決定不保證賺錢,錯誤的決定不一定賠錢;我們面對的是機率,而非當事後諸葛.

接著玩另一個遊戲:全班75人中有人有相同生日的機率為何?有人說25%,有人說99%;老師號召兩個同學下注,一人相信有,一人相信沒有:對的給錯的10元.我舉手了,因為我直覺沒有;結果老師說出他的生日,馬上有人舉手說一樣! 我便賠了10元,不過跟我賭的荷蘭工程師說把10元換成啤酒吧,下次一起喝. 老師算機率給大家看,75人中有同樣生日的機率是99.97%.

這只是開頭,剩下的課老師用理論與實際的例子或遊戲走過.還出了一個作業,請找出坊間刊物亂用統計的例子帶來班上,最好是權威刊物如WSJ, FT 或Economist,最佳的例子有獎.
或許是因為大家對統計都不陌生,這門統計課可以一下就玩起遊戲,並且連結到現實的世界

2008年8月31日

十年前的台灣

這幾天用中文與美國,法國以及泰國的同學聊天.
聊到了台灣
法國人M八年前在台灣從事半導體研究,那時竹科的人都對這位台灣女婿說:"大陸不好不要去!".這把我的記憶帶回十年前我大學時,公司要付兩倍薪水才能叫臺灣人去大陸工作,漸漸的premium不再是2倍,成了1.8 -> 1.5 -> 1.2 -> 1,我工作時微軟還有人自願減薪到大陸去
幾年前我剛開始工作時,跑了一些美國商會的場合,那時台灣的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努力的建議扁政府許多政策,但現在他們不講了,也不用講了.會員人數不斷減少.早期Accenture在台灣有兩百人,幾年前只剩30人,現在我不想也不忍查了
開學前回台灣一週,到處吃飯聊天,觀察到許多事情,讓我幾乎確定MBA畢業後暫時不會回台灣工作了,原因很簡單,沒有太多合適的工作

美國人B認為上海與台北是他華人世界的最愛.他大學主修國際關係,後來在上海搞投資銀行.他跟我聊了幾任台灣總統,,就他而言,李登輝是他的fave,阿扁最糟;我很驚訝為何老美欣賞阿輝伯,他說阿輝是個很實在的台灣人,對中國的立場務實卻又強硬,相當老謀深算.至於小馬哥,他還在觀察,沒啥評論,但他知道這是一場賽跑,不是馬英九做的好不好,而是相對於其他國家如何;台灣在往前跑,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也都在跑,僅僅"進步"是不足以吸引國際資金的,更重要的是做的比人好.
來新加坡一週,看到很多工地與新的建設,事實上,給人印象嚴格的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一次還蓋兩家,就在Marina Bay與Sentosa旁,還引進了拉斯維加斯的博弈集團來經營.我想新加坡政府很清楚上海與北京正在與他們競爭資金,遊客與人才.2005年就在眾多反對聲中許可了賭場興建,不僅許可,政府還投資哩

在泰國INSEAD並不知名(台灣也是吧),因為第二外語的要求,很多只懂英文的泰國人去了美國,我想這是真的,第二外語真的有點龜毛,歐洲人總是吃香點,亞洲人較辛苦.

也許有一天我可以捐一筆錢給INSEAD叫他們取消語言要求,造福後代!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老總

General management 只是一天的課程,是由一位阿根廷教授上.這位專攻strategy的教授思路清晰,把大家的各種思緒歸納分析,並適度引導我們到其他主題.整天的課程環繞在一家航空公司與一位INSEAD校友的真實故事.總共五個case,有關於此校友作為general manager所面臨到公司賠錢,罷工,減薪,員工管理等案例. 每當我們討論完一個case後,便看一段此校友幾年前回INSEAD的見證.
其中一個員工懲戒的案子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討論,我們組當general manager,另個組當員工來談判.,我們(資方)在內部討論時很快找出必須堅持的地方與有彈性的地方,上限與下限.談判策略是先擱置異議,取得其他的共識,最後再著手於難搞的地方,只是雙方的bottom line都訂的很高,無法在時間內settle down the case.勞方便開玩笑說要罷工上街頭!



整班15個組便打成7個談判單位,大約有一半是談不攏.談的攏的組別要嘛資方大勝,要嘛勞方大勝,其實很有意思.

最後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MBA不只是為著之後找工作而已,我們一生幾乎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與各產業,各function,各國籍的人如此的同處並學習.不要只把MBA當成找工作的訓練所而已,而要學知識,學文化,開闊眼界,培養soft skill.
之後無論從事哪個工作,都會遇到今天討論的議題,也都必須懂得使用general management 的技巧.hard skill容易學, soft skill卻很難,建議我們好好思考之後選修課要如何上的有意義並且平衡.
我很感謝他的教導,幾個月前我的想法就是十個月後到一個頂尖的公司領很多的薪水,並在這段期間充分的networking.至於學什麼,我倒是不太在乎.現在想想,確實太短視了.該再想想自己要怎樣的人生,並在這十個月中得到些更有長遠價值的事物.

會說話的毯子

在所有正式課程開始之前,學校安排了兩堂全天的課給我們,一堂是商業道德ethics,一堂是general management. 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畢竟hard skill容易學,今天不學財務分析,明天還是可以自習搞懂,但道德與general management是很微妙的,教是一回事,會不會或想不想應用是另一回事
Ethics是由一位像個頑童般的法國老教授上,他是建立新加坡校區的幕後推手,後來大多時間都在Stanford授課.我們很實際的討論了幾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叫做talking blanket(會說話的毯子).案例中一個政府委託的檢查員發現貴公司的汙水處裡有瑕疵,這消息若公開,將大大影響公司命運,於是檢查員便索賄,暗示你給他一張私人用的機票與一個”會說話的毯子”,陪他度過空虛寂寞的夜晚,講白了就是妓女.

大家便開始講自己會如何做,理由為何,當然大多數人是不給任何東西的,但也有人基於某些理由都給,各種想法與辯論在課堂上激盪,從法律/道德,個人/團體甚至文化層面做不同討論.老師提醒我們兩個點: 1. there is no right way to do a wrong thing 2. if everyone does something wrong, it doesn’t make it right.

若有一天要到俄羅斯或中國做生意怎麼辦呢? 恩...這是個好問題...(茶)

INSEAD Daaaaash

以下是上一屆的Dash - 每年許多瘋狂活動中的一個: 大家穿著奇裝異服衝到學校去!
何時我們才能正經的穿著西裝討論些正經的事呢?

2008年8月29日

麥肯錫的strategy?

今天新聞說到雷曼兄弟要裁員1500人,同時間我也在信箱收到麥肯錫與BCG的邀請函與禮物,
開學第一週尚未結束,前三大顧問公司都來了,看來顧問業目前還未因sub-prime crisis縮減招募

目前為止Bain肯定是砸錢第一名的:
除了一個1 GB的隨身碟以外,開學第一週的許多社團活動經費都是Bain包下了
昨晚那許多箱的啤酒,飲料與buffet,應該都是算在他們頭上
明晚Bain更是砸下大錢,準備了五台遊覽車,邀請所有INSEAD學生去聖淘沙海邊的高級餐廳party,以慶祝welcome week的結束 (有什麼好慶祝的?)
同時間在法國,Bain包下了一整個城堡,舉辦一個盛大的party,給在歐洲的INSEADer

相較之下, BCG提供了一本"餐廳通行證",只要有此pass,指定的餐廳都給予七折優惠

至於麥肯錫呢? 小麥這次提供了一片音樂光碟,叫做McKinsey Lounge,裡面是許多沙發音樂
我很納悶到底這有何策略? 會不會是小麥的員工唱的?
看看歌名,第一首叫 Enjoy Your Life. 似乎跟麥肯錫不太搭阿!
還有一首叫 Impress Me. 是不是要我們在case interview中impress them?
想太多了,聽了就知道
聽了之後開始昏昏欲睡,是該睡了
這片CD肯定是McKinsey要員工睡好一點,隔天繼續賣命阿!

2008年8月28日

Outward Bound

outward bound是每一屆新生必經的活動
簡單說就是透過戶外活動建立團隊默契與感情.我們到了一個島上,玩了不少遊戲

一個是在森林中整個小組矇著眼,牽著手從一顆樹走到遙遠的另一棵樹,要在15分鐘內完成,我們在八分鐘內就搞定了,擊敗了另一組德國/希臘/西班牙/黎巴嫩/新加坡聯軍!



另一個遊戲是把隊員穿過一個洞,但不能碰到周邊的線,否則扣雙倍分數.愈難的賺愈多分,這考驗大家如何設下target,默契與對風險的忍受度



一整天下來玩了5,6個遊戲,最後一個是攀岩.我爬了兩輪,真是累死人了...

2008年8月25日

INSEAD Day 1

今天是orientation第一天,大家忙著交朋友,真的像是聯合國一樣
我的group member也知道了,他們是我未來四個月的生死夥伴:
L: 男/26/葡萄牙人/麥肯錫 in 西歐 /巴西
A: 女/30/菲律賓人/私人銀行 in 香港/菲律賓
M: 女/30/美國人/非營利組織 in 美國 /東南亞
W: 男/32/韓國人/投資銀行 in New Nork
我: 男/29/台灣人/管理顧問 in London/台北

跟我之前在美國的經驗,百分之八十的美國人,
INSEAD確實提供了相當國際化的經驗

下午找了一個近三十年前畢業的日本校友演講,
講到INSEAD的經驗對他在各國工作與創立private equity的影響

目前大家最擔心的,似乎就是週三的語言考試,
想到我的西班牙文,厄,頗擔心的

2008年8月14日

奧運獎牌與政治更迭

看到一個有趣的網站,以圖表顯示過去奧運的獎牌統計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8/08/04/sports/olympics/20080804_MEDALCOUNT_MAP.html
看著過去幾十年的奧運獎牌數,深感獎牌的背後見證了世界的歷史與各國的興衰
地圖上圈圈的大小,明明是獎牌的多少,卻似乎也代表這政治的實力

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是世界第一,經過了一戰,美國興起,而德國也崛起,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奧運,德國成為最大國家;二戰一結束後,德國消下去了,成了美國獨霸
漸漸的,蘇聯興起;整個50, 60年代,就是美蘇兩國互搶一二
70年代,東德興起,緊追美蘇,其他共產國家也表現搶眼,
80年代是冷戰時期,1980莫斯科舉辦,美國缺席;1984洛杉磯舉辦,蘇聯缺席
90年代共產垮台,中國漸漸崛起;1996年起的三屆奧運,中國金牌數排名各是世界四,三,二名,今年2008年,中國非常有可能成為金牌與獎牌總數的第一名

回想當年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鄧小平說:“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決不當頭”—否則其他國家會感到威脅,並一起阻礙中國的崛起
那時的政策就是低調再低調.
今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高調的展現國力,或許是因為不需要低調,也不想再低調了吧

INSEAD July 09 class 分析

快開學了,我們這個intake的分析如下:
總共學生450人,299在Fonty, 151在新加坡;男女比: 70%:30%
R1 (第一輪申請)佔了約45%, R2:35%, R3:17%, R4: 3%
平均年紀:29.5歲 (as of 開學時)

40%來自歐洲,30%亞洲與澳洲,20%美洲,10%中東與非洲
人數最多的國家為:美國(9.5%),法國(8.6%),印度(7.0%),加拿大(5.2%),其餘六十幾個國家的學生都小於5%;非常的diverse; 一個人平均說 3.6種語言
台灣有7人,1男6女 (唉...亞洲男人一向不吃香)

以工作職稱來看:約45%為VP, Director, Head 或 Manager; 約38%為Consultant, Associate 或 Analyst
超過1/3的學生有碩士,博士或JD

2008年8月13日

INSEAD常見問答


以下列出幾個親友常問的基本款:

ㄟ…INSEAD怎麼唸?是啥東西?可以吃嗎?
IN-SE-AD有三個音節,重音在第一音節
IN發音如英文的in; SE發音如英文的see; AD發音是: 阿aaaaaaaaaad
INSEAD是個商學院,提供MBA (企管碩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hD 與EMBA的學位
商學院應該是不能吃的

INSEAD是啥的縮寫?
INSEAD"曾經"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縮寫
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單字,不再是縮寫,也不再代表"歐洲"管理學院
學校的slogan是: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

INSEAD在哪裡?
INSEAD有兩個校區:法國楓丹白露與新加坡,並在以色列,杜拜,中國,印度設有商業研究中心;但由於INSEAD與華頓商學院有聯盟,學生也可交換到華頓兩個月.


法語教學嗎?
不,各種accent的英語教學

是好學校嗎?
還不賴,是全球前十的top MBA. 其他的九間是:(美國M7) 哈佛,史丹福,華頓,芝加哥,麻省理工,西北,哥倫比亞; (英國)倫敦商學院; (瑞士) IMD,有人翻洛桑管理學院. 個人很主觀/偏見的認為INSEAD約排名全球top 4-8之間.
ㄧ般公認前三名是哈佛,史丹福與華頓.

INSEAD的強項為何?畢業出路如何?
培養有國際觀與跨文化的領導者,General management,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學生畢業後1/3在管理顧問業工作,1/3在金融業,1/3在產業界;若想走入consulting,INSEAD絕對錯不了
2007年畢業生有106位到麥肯錫(McKinsey)工作,40位到貝恩(Bain),INSEAD是這兩間公司全球商學院招募最多人的學校 (according to employers),
另外去BCG的有35位,21位到Booz

申請哪個校區較容易?
只有一間INSEAD,入學標準也只有一個.校區只是前兩個Period上課的地點;因此哪個校區都一樣容易/難

課程多久,學費多少?
十個月或十二個月,2008-2009學費總共50,000歐元

GMAT要多少?
好幾年前的GMAT平均是 702,現在應該破710了吧. verbal與quant最好都要70%以上,學校不看AWA;但若你很幸運的是中國人或印度男性IT工程師,最好考個830分

2008年8月12日

大富翁 - 辛巴威版

小時後玩大富翁很過癮,可以買忠孝東路或博愛路,或擁有幾千萬的現金
讓總資產只有幾百塊的我一圓千萬富翁的夢
最近機會來了

看到辛巴威的新聞,說到一年通貨膨脹幾百萬倍,政府一直出新的紙幣,從幾百萬到幾億
新的紙鈔剛印好的沒多久又不夠用了
截至目前為止,最新的紙鈔是1000億辛巴威幣,約值一美金,或台幣30元
我便上eBay,打算標一個玩玩,可以擺在家裡當紀念品,或者玩”大富翁辛巴威版”
可是上網一看,發現最後的標價要25英鎊,約1500台幣
50倍的價格阿,太划不來了. Forget about it!

這不是好萊塢,這是南非

對南非的印象就是搶劫多,搶匪猛,連阿扁都被搶過
前幾天與一個INSEAD的南非台灣同學聊天,談到搶匪的進化,讓我直呼不可思議.
他自己被搶的經驗算是小咖的:在去朋友家的途中,四個黑人拿著槍,把他的車子與皮夾借走了 (只是目前還沒還)
不過由於大家對於被搶的”標準作業程序”已瞭落執掌,該報警的,該掛失的一下就搞定,
半個小時後,他與朋友又打起了麻將
他說這是小咖的,又講了別人更慘的經歷,開防彈車去接做生意的家人,或與搶匪鬥智的經驗,最後說了一個進化版的新聞

向來運鈔車是搶匪的最愛,但運鈔車一定備有好幾個追蹤器,超厚防彈玻璃與鋼板,遇搶時是不會開門或停下的,鐵定一股腦兒的衝走
為了成為搶匪的楷模,一幫搶匪搞來了一台有安全氣囊的高級房車,帶著好幾把機關槍,手槍與電鋸,往運鈔車當面對撞!終於把車子擋下
接著一群人迅速爬上車頂,用電鋸鋸破車頂,搶走現金
速度之快,全程不過幾分鐘
我相信以後好萊塢拍電影,一定可以從南非運一些黑人去當特技,連替身都免了!

2008年8月5日

薪水與斯斯一樣,也分三種

這是個大問題.相較於歐美,台灣人對薪水較不忌諱
因此偶爾可以聽到親友談到"隔壁村子的阿花的朋友的鄰居在xx工作,一年賺$$$萬"
這時大家就不自覺的想到"為什麼這麼多/少?"

講一個事實:對於同樣在台灣工作的fresh MBA,年薪含獎金(不含簽約金)可以從台幣50萬(1.5萬美金)到500萬(15萬美金)
其實,跟斯斯膠囊一樣,薪水有分三種:local pay, regional pay 與global pay
Local pay就是台灣本地薪水,對於一個有3-5年工作經歷的MBA,大約是每個月4-7萬台幣不等
最近流行的銀行MA/MT(儲備幹部,年輕銀行家...)就落在此區
一個台灣本土中型銀行的總經理,月本薪大約25-35萬台幣,當然,獎金是很大的重點

Regional pay就是亞太地區的薪水,也就是香港,新加坡與少數在台灣的外商提供的薪水,
就同樣一個3-5年工作經歷的MBA,每月大約台幣10-20萬不等薪水,這些工作主要在台灣的外商投資銀行(但不一定是IBD)

最後是Global pay,是用美金算的,一年本薪約9-12萬美金,換算月薪約台幣25-30萬不等
這些工作大多不在台灣了,有的話也是極少,主要是少數外商管理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的某些部門
這些工作的簽約金本身就可以有1萬-3萬美金了

Global pay的薪水,很多人想拿,但照著供需法則,那些公司只挑最好的人才. 問題來了,這些公司如何有效的篩選?
很簡單,看學校的名聲,畢竟這些學校已先透過GMAT,essay, interview等玩意篩選過一輪了.
每年在台灣這樣的缺不到30個,但台灣每年進到全球top 10 MBA名校的就約有30人了.
這些公司光從top 20 MBA+ top PhD program 就可以找到足夠的人來面試了,這解釋了為何大多數人在履歷表這一關就被刷掉了,連展現能力的機會都沒有. 給一個數字:某知名管理顧問公司每年錄取率小於1%: 500個投履歷的人中,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找來面試,經過三輪面試後,錄取三個. 而這500個會投履歷的人,多的是國外好的大學 or 台政清交大+國內外不錯的碩士+不錯的工作經歷.

這樣的薪水合理嗎? well...

駭客任務與Case interview

"Case Interview"(案例面試)是MBA學生十分熟悉的兩個字
因為Case interview是MBA熱門求職行業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管理顧問/咨询)用來衡量求職者的最好工具,遠比面試基本款:"為何要來我們公司","你過去的成就為何"...有用的多
Case interview把consultant會遇到的真實案例簡化並濃縮為30分鐘之內可以解決的案例
在這30分鐘內公司可以衡量你的分析,邏輯,基本數學,商業概念,也可觀察你在壓力底下的進退應對

我從"Case in Point"這本書上引用一個蠻受歡迎的case:

"American Express is facing stiff competition from a host of new credit cards that have no annual fee and low interest rates. In response, American Express is considering dropping its $50 annual fee. What are the economics of dropping the $50 fee?"
用中文簡單說:美國運通想要取消50美金的年費,好與其它免年費又低利息的信用卡競爭.你怎麼看?

這樣的資訊當然不夠,因此會在追問一些進階問題,如一年的營收,利潤,客戶數目,一年平均消費額...
並在與interviewer往來之間,搞定這個case,並展現你的解決問題能力

當一個人充分練習了40-50個案例後,會增加一甲子功力,體會出一種"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意境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千千萬萬的商業案例會被簡化到數十種類型,
透過case interview練習,報紙上看到的案例不會只是獨特的案例,而是某一類商業問題中的一個
到最後,就像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男主角看到的世界,只是0與1的組合
恩,好像太扯了...
不過,說來說去,熟悉case interview確實是當management consultant的第一步

2008年8月4日

新加坡,楓丹白露,或費城?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 這是INSEAD的slogan.

一直以來,INSEAD成功的把自己與其他美國top 7商學院作區隔
比方說:在INSEAD任何國籍的學生不會超過12%,好創造出一個沒有主流文化的商學院,進而產生更多trans-cultural leaders
而在美國top 7商學院,美國人的比例是60-70%,事實上剩下的30-40%也有不少美國的永久居民,或長年待在那的外國人
INSEAD挑選學生也十分強調國際經驗,因此雙重或三重國籍太平常了,還常看到各種國籍與教育/工作的組合,如:尼泊爾+澳洲+美國,巴西+義大利+捷克,德國+日本 (二戰的軸心國?)

這個原則延伸到了90年代選擇亞洲校區:
那時學校為了找到合適的亞洲校區,作了許多討論.
根據哈佛商學院所寫的INSEAD案例,當時的院長說:"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樞紐 (hub),而非某個國家的一部分.中國確實很吸引人,但我們要的是亞洲校區,而非中國校區"
考慮諸多因素後,新加坡雀屏中選

一般來說,INSEAD學生會在P1-P3到不熟悉的地方,並在P4,P5到想要工作的地方.
因此亞洲人喜歡從法國開始,新加坡結束;歐洲人則相反;美洲人則不一定.
約有三成的學生會死守崗位,留在一地. 不過七成的學生都喜歡經歷這兩地的反差:大國小鎮 vs 小國大城;四季分明的歐陸天氣 vs 只有夏天的海洋氣候;單調的食物 vs 吃不完的美食;城堡,小屋,或帳棚 vs 大樓與公寓;開車 vs 捷運,步行…
但學生的素質,教學的品質,與熱衷party的行徑是完全一樣的

反而是去華頓的意願比較低.通常一個學生想去華頓的理由不外乎:1. 使用華頓的career service好在美國找工作 2. 體驗華頓生活與交友
針對第一點,學校體醒學生要務實點:現在美國H1B名額緊縮,很多公司只雇用citizen或PR,若沒有的話,真的比較難,何況交換到華頓的時間並非他們的求職季節
針對第二點,由於INSEAD學生只能於求職旺季P4 P5交換,那時大批公司捧著offer湧入自己的主場,若跑到客場,會錯失不少機會
基於這些理由,去華頓的不少是手中已有offer或畢業後要回原公司服務的同學,其餘INSEADer 並不熱衷,畢竟機會成本太高了.

我的學妹寫了個不錯的wharton testimony,可以參考:
http://yangtzetohudson.blogspot.com/2009/10/wharton-exchange-pros-cons.html

INSEAD 課程規劃

雖然INSEAD MBA program為期一年而已,但教學時數仍包含了兩年制MBA 85%的課程時數,因此課程極為緊湊
這十個月的課程分為五個period (P),每個P約八週
總時程為八月最後一週到隔年六月底,或一月初到當年十二月中 (七八月學生去intern或放暑假)
五個P的分法如下:
P1:必修課5門
P2:必修課6門
P3:必修課2.5門+選修3門 (為找工作開始熱身)
P4:選修4門 (找工作最忙的季節)
P5:選修3門 (找工作次忙的季節)

*一門課24小時 (每週3小時 x 8週)

至於一月入學或八月入學有何差別?
若想要轉到banking且沒有相關的經驗,建議從一月開始
因為internship對於banking來說是非常重要的,fulltime的缺常常都是intern搶走了
若想到consulting或industry的話,從何時開始並沒有太大差別
更何況consulting是很project based的,intern的時間不一定match project的週期,所以intern的缺遠小於fulltime缺
For example, 2007 graduates 有106個到McKinsey工作,但在那intern的不到10個

但有利就有弊,一月入學的一進去沒多久馬上就要找intern了
必須花很多時間準備,而且不到一半的人有intern,沒intern的就放假兩個月

反之September term的不須擔心intern,P1,P2可以過的從容些,也可全心準備fulltime job
最後只花10個月離開職場,對不想在美國工作的同學而言,畢業後的出路與美國top 5 Business School是一樣的

INSEAD上課的地點可以是法國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 簡稱Fonty),新加坡或者交換至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費城校區或舊金山校區一個period
P1與P2必須待在同一個校區(Fonty or S'pore),P3以後便可依個人喜好自由換校區
七成的學生都會換校區上課
交換到華頓比較多規矩,八月入學的僅可以在P4(3-4月)去;一月入學的可於P4或P5去華頓上課
至於要不要換,見仁見智,我另外post一篇介紹INSEAD學生換校區的考量

2008年8月1日

¡Hola! 西班牙文

在台大時我曾學過兩年的西班牙文
(事實上我還修過日文,德文與古希臘文)
在巔峰時期,我可以靠著字典讀完一本西班牙文童話故事
但好漢不提當年勇,畢竟那只是八年前的事

很不幸的,INSEAD要求每位學生都了解至少三種語言
對non-English speaker來說,通常就是母語+英文+??文
對native English speaker來說,就是英文+??文+@@文
但是方言(dialogue)不算是語言(language),因此台語可不能充數

為了不想開學後還要挪出所剩不多的睡覺時間唸西班牙文
我勢必得通過開學第一周的語文考試
考啥呢?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ing除了簡單的造句,還有較難的閱讀測驗,
學校推薦我們讀西班牙文最大報紙El Pais來準備
writing不簡單,要從三題中挑一題寫個200字的文章,
範例練習題給了三個題目 (in spanish):
1. 請論述虛擬教育的優缺點
2. 描述一位理想的朋友.他該有何特質?他希望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3. 愈來愈多父親請假 (paternity leave)回家照顧小孩,你認為這有何優缺點?你自己會如何做?

天哪!這是在惡搞嗎?讀企管碩士有必要與西班牙文過不去嗎?!!!
為了這個作文,我準備了一個萬用文套 (template)
想辦法把作文變成填空題,不論最後題目是啥,key word放進去就對啦
For example:
"blah blah... 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定的對錯,事實上,這端看每個人的價值觀.很明顯的(放入題目單字)的優點乃是它的( 填空 )…"

準備來準備去,最後還是回到台灣教育給我們的精華: 考什麼,就讀什麼. 想辦法考過就對了!

至於中文考啥呢?以下是考試範例:
選擇題:
他们明天要去中国________去美国? a. 或 b. 还有 c. 或者 d. 还是
他喜欢吃___饭看电视,说电视就是很好的菜。 a. 着 b. 过 c. 了 d. 完
造句:
他说要是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
作文題目:
"失败也是一种学习" 或者 "我们要在上海开个分店"

幸好我的母語是中文XD!

2008年7月31日

凡爾賽宮的畢業典禮

幾天前與幾個INSEAD的校友吃飯,其中一位問我要在哪參加畢業典禮
我想:有這麼重要嗎? 她說:很多同學從亞洲飛回法國,只為了一件事:凡爾賽宮的畢業典禮

太闊氣了!我開始魂遊:
讀書時住在楓丹白露的château (城堡),品著紅酒,配著乳酪,畢業於Palace of Versailles!
當晚我很認真的與老婆討論,或許可以在歐陸走一走再去凡爾賽參加畢業典禮

沒想到隔兩天我上網研究一番,發現凡爾賽宮的畢業典禮在2007之後就取消了!之後統一在學校搭個marquee舉辦

算了! 讀MBA最重要的不是畢業典禮,也不是GPA或distinction
而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McKinsey 或 Goldman Sachs? 年薪是10萬美金還是15萬美金?

那些MBA阿,真市儈...

教宗也去夜店

邀幾個西班牙人到家裡吃飯,他們說西班牙有個節目會假扮記者,問些瘋狂的問題,惡搞明星政要
我也聊到台灣媒體的斷章取義.
我說了一個笑話:

有一天教宗訪問紐約,身邊人提醒教宗紐約的記者特別厲害,所以接受採訪時要謹慎。

教宗專機降落紐約機場,地面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當然也少不了記者雲集。
教宗甫下舷梯,就有記者湊上前去問到:“教宗,您此次訪問紐約,是否要巡視紅燈區工作的女孩們,安慰她們的心靈呢?”
教宗心想:這是個陷阱!不能正面回答,最好迴避。於是,從容地反問:紐約有紅燈區麼?

第二天,報紙頭條:教宗訪問紐約的第一問題是:紐約有紅燈區麼?

華頓的廁所

一位朋友從德國來,她的博士program有一年半在美國的賓州大學度過
我說我有考慮到華頓商學院交換一個學期
不知她對那裡的印象如何

她說她對華頓了解不多
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華頓的廁所
話說有天她從健身房出來時
路過華頓上個廁所 進去後眼睛為之一亮
因為廁所完全是金碧輝煌!從硬體的安排設計,到裡頭的設備,應有竟有!

這個廁所應該是UPenn最豪華的吧!

從此以後,她與華頓結下不解之緣:去完健身房後便去華頓洗澡上廁所

我問她你對那邊學生的印象呢?
她的印象就是很多看似高檔的social event,
大家不知為何都穿的很正式

但who care?對讀醫學的她,唯一重要的就是華頓的廁所

至於這個為何要這麼豪華,可能是校友錢捐的太多,不知花到哪吧!

香港廉價航空甘泉宣佈停業


還記得當初在首航班機上董事長與夫人向我們當面說抱歉的景象
如今已成歷史了
-----------------------------
2008 April 9
開業僅一年半的甘泉航空周三(9日)宣佈停業,所有航班即日起停飛。
甘泉航空首席行政總裁苗禮士說,公司已向法院申請臨時清盤令,即時終止所有旅客訂位服務。苗禮士表示,已委任畢馬威會計師行擔任清盤人,希望能尋求買家。
甘泉周三由倫敦飛往香港的航班,已經在香港時間下午抵達。
苗禮士在記者會上表示,9日飛往倫敦的航班已取消,甘泉正研究如何協助已購買甘泉機票的旅客。他說,甘泉航空一向的載客率達九成,本星期有大量學生返回加拿大及英國,該公司將尋求其他航空公司協助。
報道說,有消息指上星期香港政府已知道甘泉航空正進行融資及舉債等安排,有機會申請清盤。另外,香港入境處已派員到溫哥華及倫敦的機場,協助一些有困難的旅客,特別是老人及學生。
苗禮士感謝員工及顧客在過去16個月來的支持。

清盤人畢馬威會計師行代表杜艾迪說,甘泉航空約七百名員工,已獲發三月份薪金。
至於已購買機票的乘客可否退款,杜艾迪說,這很難說,因為如甘泉正式清盤,公司將要對所有債權人負責,包括雇員、銀行及乘客。

他說,在召開記者會前,已要求公司關閉所有訂票服務,以免乘客購買機票。
甘泉航空在2006年10月首航,當時因飛行路線問題,航程曾一度受到延誤,未能準時出發。
甘泉航空經營香港倫敦航線大半年後,去年年中增闢香港溫哥華航線。
有報道指出,甘泉由於低估經營開支,公司已經虧損逾10億港元。
香港最主要航空公司國泰航空行政總裁湯彥麟認為,環球經濟波動,燃料價格持續高企,使國際航空業出現激烈競爭,甘泉航空事件反映了航空業面對嚴峻的經營環境。

他說,國泰會盡一切努力提供協助,但目前及未來數星期的機位供應頗為緊張,疏導旅客有一定困難。
湯彥麟說,因為考慮到新學期即將開始,大批留學生須返英國上課,國泰擬於周五及周日凌晨加開兩班往倫敦的特別航班。

2008年2月24日

甘泉航空首航 擺烏龍

2006.11.02  中國時報
甘泉航空首航 擺烏龍
黃麗如/倫敦報導

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也是亞洲首家長程線的低價航空甘泉航空(Oasis Hongkong)啟程首航到英國倫敦的日子,我應邀參加這趟標榜「超低價、高質感」的飛行。

怎知,光復節失利,甘泉航空首航竟然失敗,我當天沒有飛到倫敦,而是在飛機上苦等5個小時,然後被請下飛機、進香港過夜、第二天繼續再飛。台灣代理甘泉航 空的李本玲總經理說:「好事多磨呀!」24小時內,我看到一家新興航空公司的危機處理能力,心情也如洗三溫暖,從震驚憤怒到感動狂喜。

■期待 坐著便宜飛機去英國

一想到從香港到倫敦單趟飛行可以便宜到台幣4000多元,我就對這趟航行充滿期待。飛機起飛前甘泉航空的創辦人李卓民牧師說:「我們承諾在首航後的首年, 每班飛機都有一成的經濟客位以港幣1000元(約台幣4400)優惠價發售…,之後我們的航線將拓展到加州、科隆、柏林、米蘭、芝加哥等地,達成更多人省 錢旅行的願望。」便宜再加上之後多元的航點讓甘泉航空首航的當天吸引大批媒體關注,當地的航空業者也擔心甘泉航空會瓜分香港航空業的商機。

我滿心期待的登機,順便把飛機逛了一圈。我發現同樣是747-400的飛機,甘泉的經濟艙椅距比華航寬敞,坐在椅子上時膝蓋不會頂到前座。商務艙的椅子也 比華航747-400好躺,腳可以伸得很直。雖然是低價航空公司,但是整趟12個小時的飛行,將會提供兩次免費熱食,商務艙可以免費喝酒,經濟艙則要付 費;商務艙可以免費吃泡麵、經濟艙則要付將近台幣60元吃泡麵。

娛樂方面不像一般航空公司在椅背上塞滿了印刷精緻的雜誌、影音目錄、購物目錄,甘泉航空沒有機上雜誌,機上的電影片單也只是以一張紙羅列12部免費電影 (商務艙16部),這些電影都不是這半年的新電影,其中包括:海底總動員、把愛傳出去、北國性騷擾等,與其他航空公司搶先播放新片不同。從這些細節可以看 出甘泉航空在小地方就開始節省成本。

由於飛機上的感覺一點都不「廉價」,空服人員很親切(多是年輕香港男女,他們可是華航負責培訓的),我坐定位後不覺得他和一般「高貴」的航空公司有什麼不同。然後,我就開始等待啟程了。但,我等了5個小時,飛機都沒有飛。

■震驚 竟在飛機內枯等五小時

原本應該在下午一時起飛的飛機,在空橋撤掉、空服人員示範逃生方式後,仍然沒有動靜。過了一個小時,傳來機長廣播:「由於中國軍演,所以飛機將延遲一陣 子,請大家耐心等待。」再等一個小時,飛機上開始騷動,頻頻問空服員為什麼還不飛,這時聽到讓人驚訝的廣播:「由於俄羅斯領空發生一點問題,我們不能飛越 俄羅斯領空,現正在努力協調溝通中。」我當時非常詫異:天哪!首航竟然沒有把航權全部談好,這會不會太誇張。

就這樣全機300多人在飛機上耗了5個小時,空姐空少在枯等3小時後,開始發點心、送飲料、播影片,希望能平息眾怒。到了晚上六時,機長發出失望的廣播: 「很抱歉,我們和俄羅斯溝通失敗,今天無法啟程,請各位乘客下飛機,我們會繼續努力聯繫,盡快讓飛機起飛。」我失望又憤怒的走出登機門,迎面來的是大批香 港媒體的鎂光燈。很顯然,甘泉航空首航失敗,成了一個大笑話。

■觀望 首航日成了危機處理日

航空公司將我們這群外籍旅客帶到簽證櫃臺,免費幫每個人辦港簽,然後用兩台遊覽車把我們載到東涌的四星酒店Novotel安置,給了豐盛的晚餐與早餐,希 望能平怨氣。至於香港的旅客,則可選擇住酒店或是領500港幣現金和兩張餐券。有些急迫要去英國的旅人,航空公司則直接幫他們買了Virgin航空的機 票,讓他們可以銜接班機到英國。

不管怎麼安置,全機的人心情都不好,因為所有的旅行計畫都被打亂。辦簽證時認識了一名也是從台灣來的旅客陳百 慶,他搭這班飛機去倫敦是為了去求婚,在等簽 證時他把剛買的婚戒給我看,他說:「我這趟希望能給她驚喜,沒想到飛機竟然delay,如果明天沒飛成,這班飛機會誤了我們婚事。」航空公司大概沒想過, 一趟班機的延誤與取消可是會影響許多重要時刻的選擇。

■狂喜 善後方式讓人不忍責備

出乎意外的安排與舒適,我在香港睡得極好。隔天去機場的路上,同行的朋友還跑去買烤鴨,她說:「萬一今天又delay,我們至少有好吃的東西可以吃。」我 的心裡則在想:如果今天又delay,我就要回台灣,再也不要理這家航空公司。」到機場Check-in,地勤人員發了一封李卓民牧師寫得道歉信,同時保 證俄羅斯的問題已經解決,今天可以順利起飛。

我還是保持觀望的態度,在過海關時,海關人員還調侃的說:「希望你今天順利起飛!」看來甘泉航空的名號已經震驚香港,知名度迅速打開。我又碰到要去求婚的陳百 慶,他說:「今天應該不會有問題吧!」看來,大家心理都充滿了猶豫。

登機完、收空橋,飛機立刻移動,再起飛的那一剎那,全機歡聲雷動的鼓掌。飛機飛到一定高度後,機長廣播:「讓我們喝香檳慶祝此行的成功!」此時,全飛機的 人每人一杯香檳,李卓民夫婦則從經濟艙開始和每位乘客敬酒、致意,同時送每個人一張香港倫敦的來回機票,以作為昨天首航失敗的補償!看著他們的誠意,握著 手上的機票,我竟捨不得責備了。而全機興奮的情緒,讓此次飛行成了近年來我坐飛機最難忘且感動的經驗。

INSEAD MBA申請經驗分享

分享我的MBA申請心得。

Male, 28 申請學校:INSEAD only

總共工作經驗:
兩年consulting in London
兩年consulting in Greater China
一些intern, part-time, consulting 經驗 in the US
一年八個月的空軍軍官

Education:
台灣大學
美國伊利諾大學
一些Wharton商學院的證照

推薦信: 某公司大中華區Managing Director與台灣總經理
--------------------------------------------------------------------
心得:

ESSAYS:
花了兩個多月慢慢熬,找了六位朋友輪流看(其中有兩位alum與一位current student)。
寫的方式是: 清楚學校想要的特質 → 用合適的例子與文字展現出那些特質。
INSEAD想要的特質是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eamwork and quick to get to the point。
為啥呢?我想前兩項是INSEAD經營MBA的基本定位,後兩項則攸關你能否成功的在一年內搞定別人兩年的課程。
因此我扯了一些玩股票斷頭(risk taking :P ) 、專案管理(teamwork) 、四年遠距戀愛與跨國求婚的故事(entrepreneurship, teamwork, creativity, risk taking... whatever) ,透過故事表現出人格特質。工作/生活的比例約一半一半。字數聽說在+-10%就ok。盡量簡單扼要,避免複雜或瑣碎的描述。很多我自認不錯的片段後來都 砍了,因為有意思的故事不一定能展現出adcom想見的特質。

GMAT:

第 一次考GMAT 準備了五週:前兩週熟讀official guide,後三週練習真題。原以為夠用就好,但在學校給我interviewer info的隔天,admission manager打來要我重考。我嚇到,說:680沒那麼糟吧? 阿姨說INSEAD希望個別M與V成績,最好都有70%。因為就著經驗,verbal沒70%的學生上課會比較辛苦。又說 INSEAD是不看AWA的。

我說如果報名都滿了怎麼辦? 也許考完時 admission都送光了,可不可以先給我conditional offer? 她說學校無此前例。我又說這個schedule可能會耽誤我申請獎學金耶 (PS. INSEAD是拿到admission才在指定window內申請€) 她說還是可以申請獎學金,只是我的application會hold住,直到收到GMAT成績。
眼看ㄠ不了,我只得接受,並寫了封信謝謝她,至少她還給我機會補救,不是直接把我ding掉。我趕緊報名兩週後的GMAT,把送出去的書與墊桌腳的練習題再拿來K,順便在這段期間完成了兩場alum interviews。成績衝到720


INTERVIEW PRACTICE:
我大致上把過去(豐功偉業、團隊合作、教育背景)、現在(工作職責)與未來 (career goal, why MBA/INSEAD, why now)等問題想清楚,正經的講個兩遍就差不多了。
另一部分則是把自己的essay再好好的讀過,想清楚。
mock interview是很好的練習,不僅是為著admission,更是為著往後找工作而準備。我抓了兩位在倫敦的alum練習。其中一位認為拿到 interview invitation的人拿admission機會應該有70%以上。心臟強的人不妨架攝影機拍自己面試的模樣,我幫人家玩過,是帖猛藥。

INTERVIEW EXPERIENCE:

很想回台灣面試,自認為有相對優勢,但想想留在倫敦也不一定鐵掛,就拼了。

第一個interviewer在一家bulge bracket bank當 head of investment banking。我Google一下,他老爸是個公爵,他自己是保守黨黨魁在伊頓與牛津的好友,曾代表保守黨競選國會議員。以上純八卦,回到正題。

這個英國-法國人畢業16年了。他只花十五分鐘問問題,如動機目的等。接著說因為學校要求,他必須問些制式問題,便開始問團隊合作的經驗。接著咱們便開始抬槓。
他認為INSEAD很多學生是privileged child. 他說誰能年紀輕輕就遊走各國? 多半是外交官或跨國經理人的小孩。

不過我認為這畢竟是16年前的體會 (ps. 十幾年前的學生source多為歐美已發展國家,不像現在這麼多發展中國家),現在國際經驗比以前容易取得… 接著他說這樣的學生背景使得INSEAD並非真的那麼entrepreneur-oriented (你扯學校後腿喔?) 家境富裕的校友創業,很多是為著享受生活的,如:經營休閒旅遊業、時尚業或幹到中型公司的CEO就滿意了。我說那你算努力型的喔?他笑說:當然! 我一定是前10%打拼工作的! 聊了差不多後,他說會推薦我,並祝我一切順利。共花45分鐘。

第二個interviewer很神秘,只知道在一家顧了很多前MI6(英國的CIA)探員的spy firm工作。後來這位兄台沒空,因此學校又丟給我三號alum。

No. 3是個consulting firm的founder and CEO,專門作business development consulting。我連絡他一個禮拜音信全無,就向學校回報校友失蹤了,於是學校又塞給我四號alum,是個investment bank的director。Google一下發現這老兄是英國皇室的一員 (Google什麼怪資訊都有)。後來No. 3突然冒出來,叫我幾天後去找他,我只好再請INSEAD cancel No. 4 interview。呼…幸好只申請一家,不然會被搞死。

與No. 1相比 No.3比較正式,這個約旦-英國人先請我自我介紹,再仔細的走過我的履歷。如我所料,他問了許多團隊合作的問題:如何領導project 、管理客戶與同事,以及在INSEAD若遇到組員擺爛,要如何搞定等狀況題 (我說講不通就吵架力爭吧!他說exactly!) 另外也問了未來的career planning等基本款。

後來他分享了一些INSEAD的經驗: 那一年是他一生最懷念的日子,大家帶著職場的成熟與學生的瘋狂來到INSEAD,他交了二三十個真正的好友。而他最大的收穫之一,則是學會聆聽別人。當一群各方好漢聚在一起時,有時太急於表達甚至辯論,而忽略了傾聽的藝術。
整體而言我自認ok,他口風很緊,沒給啥feedback 。共花了一小時。

WHY INSEAD?
我老媽從來沒正確唸對INSEAD過,總唸的像台語的”硬死鴨”,還問是不是野鴨大學?
基於以下幾個原因,我沒申請離我住處15分鐘的London Business School,而選擇INSEAD:
1. Short/long-term career match:
INSEAD在consul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general management的訓練最符合我的career planning。進了INSEAD我想有很大的機會進去top management consulting。如果一個人不執著於美國的就業市場,INSEAD可以提供許多在亞洲與歐洲的絕佳機會。

2. Cost: 10個月 + 五萬歐元tuition + 一萬五歐元生活雜費:
其實INSEAD學費已很接近top US program了,最主要的差別是時間成本:少一年的生活費,多一年的收入,會差很多。從ROI角度看,INSEAD與IMD是我唯二能接受的。MBA是教育,更是種投資,若都能達到目的,何不選擇最划算的?

3. Geographical match:
已呆過美國,覺得Asia比較適合我,希望在法國(離老婆近)與新加坡(離台灣近)體驗小鎮與都市生活,也考慮去華頓晃晃。

4. Culture fit:
老婆說我像在申請師大附中,我說INSEAD較像international airport。
INSEAD work hard play hard的氣氛我很喜歡,頗像我回憶的高中生活。
七十個國家的學生與三十國家的老師來到法國小鎮/東南亞小島,沒多久又飛往五十個國家工作,跟機場沒兩樣。重點是十個月與各國菁英相處,可以讓你知道這個星球真的很大,沒有任何文化是主流,你對許多國家的刻板印象會在此瓦解,且你的人脈也隨之伸展至各國。

沒上的話…
決定申請一家時就有心理準備了,雞排攤已經準備好了。不過申請MBA反倒讓我體會到"沒有"MBA可以作什麼。MBA是捷徑,卻非唯一路徑,還是有很多事是不需要這三個英文字母的。

OVERALL THOUGHT:

第一次申請出國時,赫然發現自己的許多經驗對申請助益不大,以致履歷表沒啥賣相,我才體會到學經歷不像GRE、GMAT是一蹴可及的。出國後便常 提醒自己要為下一個五年作準備。這個教訓對於申請MBA很有幫助,因為累積工作/生活上的經驗與credi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甚至作了許多volunteer work,當下看沒什麼,但回頭看很有價值,且這些經驗是量化成績很難比的。申請時材料都有了,只要漂亮的呈現即可。

另外的體會是學校與自己的match :
從一開始精讀official brochure到後來與校友的networking,INSEAD已不只是排名/工作/offer/薪水等數字,而是一個活靈活現人的組合。我相信對於 adcom以及校友而言,每間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希望applicant有認定與感情(好歹也要在essay與interview表達出來) 。如我所說INSEAD是很unique的,愈認識校友與學生,愈欣賞這間學校的獨特。建議大家想辦法認識校友,多與他們聊聊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