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

P4學了什麼(下)

另外兩門課:

Industry Competitive Analysis
這門課是典型的strategy course-許多的案例與framework,比P2的Strategy更進階也更應用.

一開始還是從產業的分析開始,看產業的演進,成長動力,與獲利來源,是否要垂直或水平整合,各自的利弊得失等等.接著碰的是比較micro的:公司的競爭優勢分析,如何進去一個產業,如何進攻,防守並建立起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挑的幾個case都還蠻經典的,比方說DuPont case:上課前大家拿到一個spreadsheet,密密麻麻的數字,要我們透過數字決定是要維持目前生產量或是傾銷.我的選擇與真實的歷史一樣:DuPont大量生產,壓低價格,搞死小競爭者,之後市場價格又回復了,DuPont便倒吃甘蔗,海撈一筆.其他十幾個case還有開採鑽石的De Beer,做代糖的NutraSweet,Dell進軍printer產業,玩具反斗城, Google, Playstation…

教授是個台灣人,非常的用心:很仔細的看大家的報告與final project,不只提供評語,還找出更多對各組project有用的參考資料,當面交給各組.也與各組個別吃飯聊天.小的這組是來自兩岸三地的四個consultant,我們做的project是大陸的蒙牛.最後上台時每人拿著一杯牛奶,開始介紹這個產業與公司的問題與機會,以及建議蒙牛的strategy.

前幾天與大陸的姊夫聊天,開始討論他公司能走的幾個strategy.我問了一連串問題,想找出機會在哪裡.他講了一個故事:他與許多公司一起競標當地某間大醫院的案子,他看到台灣某大公司的proposal,嚇了一跳,品質遙遙領先其他公司,價格也非常吸引人.但最後誰得標?姊夫笑著說,不是台灣的公司,而是“有關係”的公司.我突然覺得這些strategy concept/framework 在某些國家/產業是不大管用的.就像選美比賽,裁判看的不是才貌雙全的女人,而是願意跟金主OO的女人.若是很多女人願意跟金主OO,那就看誰的XX最大,或者一群女人與金主OO與XX. (OO與XX自行填入).OO與XX的技巧,各國不同,MBA著墨不多,可能要在社會大學裡找答案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進階版的Managerial Accounting,也是case based.
教這門課的是個退休的名譽教授,英國人.這個老伯非常的British – 講話很Witty,英國式幽默,喜歡繞圈子,用字遣詞很嚴謹,字彙不好懂.他若不來INSEAD教書的話,可以當:
1. 偵探小說作家:很多公司的accounting system有問題,導致決策出了問題.他會引導同學抽絲剝繭,地毯式找線索.但答案都不好找,可能只是Case中的某一句話甚至一個字.我常常想:可不可以直接講誰是兇手阿?乾脆點吧!但他是很英國的英國阿伯,可能想在INSEAD完成他的福爾摩斯夢.

2. 益智節目主持人(如英國的weakest link):上課時老伯會引導出兩種可能,然後各找一個同學來說服大家,最後投票.還問:要不要call out?

3. 飛行員- 阿伯的嗜好

阿伯上case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他對於case context的了解.就像是看電影,他不只是看,他會評論這個導演的手法與此電影在影壇上的意義.他有時會說:這個case是A教授的代表作,就像是克莉絲蒂的驚悚小說,它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或說:此case歷久不朽,非常的短,卻涵蓋了3個長case所要表達的這個與那個…
阿伯似乎跟這些case的作者很熟,有時講到他跟作者的討論,以及拿出不少第一手資料,是一般教授得不到的好料,就像是電影的幕後製作或NG片段等等.

上啥呢?就是進階版的cost accounting與balanced scorecard,懶的描述了.

P4還有不少有意思的選修課,如Private Equity, Realizing Entrepreneual Potential...以及各國的field trip,有機會再介紹.

1 則留言:

Thomas Tseng 提到...

我覺得倒不是課堂上教授有沒有教的問題,而是亞洲跟歐洲,米國的文化背景差距導致教授必須知道哪一種策略能用在哪一個地區,但我想很少有MBA教授會去思考這種問題,因為教授也不是萬能的天神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