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P兩門必修課,我自己另選了三門選修.
必修一: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總體經濟學)
先講我和室友怎麼準備final exam好了.
我們三個拿著最近的Financial Times 與Wall Street Journal,彼此拋問題,比如說:辛巴威即將採用美金以杜絕瘋狂的物價膨脹,這有啥問題?前陣子美國官員批評中國政府干預匯率,這對美國影響為何?為何日本政府要花一兆日圓購買公司債?英國與美國前陣子拯救銀行的方式不大相同,對民眾的影響為何?我們拿出時事新聞,試著解釋或預測市場上的經濟行為,或者評論其他經濟學家或記者的觀點.
為何要這麼搞呢?因為Macroeconomics的題目全是新聞或雜誌的節錄,要你解釋各種當前經濟現象,政府措施與預測未來的影響.
上課的範圍涵蓋了較基本的GDP, 物價膨脹,失業率,saving/investment的multiplier effect,到一個封閉經濟的business cycle,開放經濟的匯率變化,或者的IL-SM curve,政府的財稅政策,央行的貨幣政策或經濟成長的動力等等.
或許Macroeconomics有點理論,但作業與考試去逼你要懂得應用.我很喜歡這種考試方式,畢竟教科書大家不會再去看了,但報紙倒是天天要看,看了還要懂.漸漸的我懂得用A解釋B,B-> C, C-> D…,或者彼此之間的巧妙邏輯.
只是用macro角度看事情,發現看事情的角度很多,解釋事件的方式很多,有時還有相反的邏輯.怪不得經濟學家整天辯來辯去,但也很難證明是非.至於目前金融危機的未來走勢呢?辛巴威室友的叔叔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經濟學家,她引用他的話:目前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對於未來也是沒頭緒,但要解釋過去,總還是可以解釋的.
我開始抓到當經濟學家的訣竅了.
-------------------------------------------------------------------------------
另一門課是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alysis:
講白了就是國際關係.這個Berkeley來的訪問教授風格鮮明,口齒伶俐,喜歡辯論.上課時喜歡cold call,由於INSEAD有各國的學生,外加我們的name card上都有國籍,他如魚得水,上課點名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我都想辦法把名牌藏到前排同學的頭後方,但還是會被掃到.
印象最深的是所謂的non-market strategy.也沒啥太大的學問,就是看事情不要只從純商業(market)的角度看,要學會從更廣的non-market角度來看.比方說車子賣不好,market strategy就是改善品質,降低成本…,但non-market strategy或許是遊說政府提高外國汽車關稅,以提供就業機會之名要政府補助…老實說,政府是老大.官字兩個口,商業行為絕對是受各種法令限制的.一種是照遊戲規則玩,但玩的比別人好;另一種就是改變遊戲規則.
這讓我想到2004年中信金的辜家與陳敏薰搶奪中華開發金控.當時陳敏薰是開發金的董座,為了防守,陳想要與金控底下的開發工銀合作,因為這個子公司擁有母公司7%的股票,只要這個合作成功,陳便可繼續掌握開發金.這時中信金的劉紹樑開始召開記者會,質問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票,是否有投票權?接著坊間學者們討論其合理性,經過一連串的檯面上下的運作,財政部拍板定案:子公司所持有的母公司股票不具有投票權. 這個見解改變了一切,最後辜家便吃下了開發金控.
辜家確實擁有較少的股權,但最後卻因著改變法令的詮釋而贏了此爭奪戰.至於兩幫人各自到官邸喝了幾次茶,錫蘭紅茶還是阿莎姆奶茶,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其餘上課內容包含幾種國際關係理論,沒錯,就是理論,各種@$& - ism,就像不同顏色的墨鏡,用來解釋並預測這個世界.這門課剩下的重點就是國際間的貿易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