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

十年前的台灣

這幾天用中文與美國,法國以及泰國的同學聊天.
聊到了台灣
法國人M八年前在台灣從事半導體研究,那時竹科的人都對這位台灣女婿說:"大陸不好不要去!".這把我的記憶帶回十年前我大學時,公司要付兩倍薪水才能叫臺灣人去大陸工作,漸漸的premium不再是2倍,成了1.8 -> 1.5 -> 1.2 -> 1,我工作時微軟還有人自願減薪到大陸去
幾年前我剛開始工作時,跑了一些美國商會的場合,那時台灣的美國商會與歐洲商會努力的建議扁政府許多政策,但現在他們不講了,也不用講了.會員人數不斷減少.早期Accenture在台灣有兩百人,幾年前只剩30人,現在我不想也不忍查了
開學前回台灣一週,到處吃飯聊天,觀察到許多事情,讓我幾乎確定MBA畢業後暫時不會回台灣工作了,原因很簡單,沒有太多合適的工作

美國人B認為上海與台北是他華人世界的最愛.他大學主修國際關係,後來在上海搞投資銀行.他跟我聊了幾任台灣總統,,就他而言,李登輝是他的fave,阿扁最糟;我很驚訝為何老美欣賞阿輝伯,他說阿輝是個很實在的台灣人,對中國的立場務實卻又強硬,相當老謀深算.至於小馬哥,他還在觀察,沒啥評論,但他知道這是一場賽跑,不是馬英九做的好不好,而是相對於其他國家如何;台灣在往前跑,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也都在跑,僅僅"進步"是不足以吸引國際資金的,更重要的是做的比人好.
來新加坡一週,看到很多工地與新的建設,事實上,給人印象嚴格的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一次還蓋兩家,就在Marina Bay與Sentosa旁,還引進了拉斯維加斯的博弈集團來經營.我想新加坡政府很清楚上海與北京正在與他們競爭資金,遊客與人才.2005年就在眾多反對聲中許可了賭場興建,不僅許可,政府還投資哩

在泰國INSEAD並不知名(台灣也是吧),因為第二外語的要求,很多只懂英文的泰國人去了美國,我想這是真的,第二外語真的有點龜毛,歐洲人總是吃香點,亞洲人較辛苦.

也許有一天我可以捐一筆錢給INSEAD叫他們取消語言要求,造福後代!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老總

General management 只是一天的課程,是由一位阿根廷教授上.這位專攻strategy的教授思路清晰,把大家的各種思緒歸納分析,並適度引導我們到其他主題.整天的課程環繞在一家航空公司與一位INSEAD校友的真實故事.總共五個case,有關於此校友作為general manager所面臨到公司賠錢,罷工,減薪,員工管理等案例. 每當我們討論完一個case後,便看一段此校友幾年前回INSEAD的見證.
其中一個員工懲戒的案子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討論,我們組當general manager,另個組當員工來談判.,我們(資方)在內部討論時很快找出必須堅持的地方與有彈性的地方,上限與下限.談判策略是先擱置異議,取得其他的共識,最後再著手於難搞的地方,只是雙方的bottom line都訂的很高,無法在時間內settle down the case.勞方便開玩笑說要罷工上街頭!



整班15個組便打成7個談判單位,大約有一半是談不攏.談的攏的組別要嘛資方大勝,要嘛勞方大勝,其實很有意思.

最後老師語重心長的提醒我們:MBA不只是為著之後找工作而已,我們一生幾乎不可能再有這樣的機會,與各產業,各function,各國籍的人如此的同處並學習.不要只把MBA當成找工作的訓練所而已,而要學知識,學文化,開闊眼界,培養soft skill.
之後無論從事哪個工作,都會遇到今天討論的議題,也都必須懂得使用general management 的技巧.hard skill容易學, soft skill卻很難,建議我們好好思考之後選修課要如何上的有意義並且平衡.
我很感謝他的教導,幾個月前我的想法就是十個月後到一個頂尖的公司領很多的薪水,並在這段期間充分的networking.至於學什麼,我倒是不太在乎.現在想想,確實太短視了.該再想想自己要怎樣的人生,並在這十個月中得到些更有長遠價值的事物.

會說話的毯子

在所有正式課程開始之前,學校安排了兩堂全天的課給我們,一堂是商業道德ethics,一堂是general management. 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畢竟hard skill容易學,今天不學財務分析,明天還是可以自習搞懂,但道德與general management是很微妙的,教是一回事,會不會或想不想應用是另一回事
Ethics是由一位像個頑童般的法國老教授上,他是建立新加坡校區的幕後推手,後來大多時間都在Stanford授課.我們很實際的討論了幾個案例,其中一個案例叫做talking blanket(會說話的毯子).案例中一個政府委託的檢查員發現貴公司的汙水處裡有瑕疵,這消息若公開,將大大影響公司命運,於是檢查員便索賄,暗示你給他一張私人用的機票與一個”會說話的毯子”,陪他度過空虛寂寞的夜晚,講白了就是妓女.

大家便開始講自己會如何做,理由為何,當然大多數人是不給任何東西的,但也有人基於某些理由都給,各種想法與辯論在課堂上激盪,從法律/道德,個人/團體甚至文化層面做不同討論.老師提醒我們兩個點: 1. there is no right way to do a wrong thing 2. if everyone does something wrong, it doesn’t make it right.

若有一天要到俄羅斯或中國做生意怎麼辦呢? 恩...這是個好問題...(茶)

INSEAD Daaaaash

以下是上一屆的Dash - 每年許多瘋狂活動中的一個: 大家穿著奇裝異服衝到學校去!
何時我們才能正經的穿著西裝討論些正經的事呢?

2008年8月29日

麥肯錫的strategy?

今天新聞說到雷曼兄弟要裁員1500人,同時間我也在信箱收到麥肯錫與BCG的邀請函與禮物,
開學第一週尚未結束,前三大顧問公司都來了,看來顧問業目前還未因sub-prime crisis縮減招募

目前為止Bain肯定是砸錢第一名的:
除了一個1 GB的隨身碟以外,開學第一週的許多社團活動經費都是Bain包下了
昨晚那許多箱的啤酒,飲料與buffet,應該都是算在他們頭上
明晚Bain更是砸下大錢,準備了五台遊覽車,邀請所有INSEAD學生去聖淘沙海邊的高級餐廳party,以慶祝welcome week的結束 (有什麼好慶祝的?)
同時間在法國,Bain包下了一整個城堡,舉辦一個盛大的party,給在歐洲的INSEADer

相較之下, BCG提供了一本"餐廳通行證",只要有此pass,指定的餐廳都給予七折優惠

至於麥肯錫呢? 小麥這次提供了一片音樂光碟,叫做McKinsey Lounge,裡面是許多沙發音樂
我很納悶到底這有何策略? 會不會是小麥的員工唱的?
看看歌名,第一首叫 Enjoy Your Life. 似乎跟麥肯錫不太搭阿!
還有一首叫 Impress Me. 是不是要我們在case interview中impress them?
想太多了,聽了就知道
聽了之後開始昏昏欲睡,是該睡了
這片CD肯定是McKinsey要員工睡好一點,隔天繼續賣命阿!

2008年8月28日

Outward Bound

outward bound是每一屆新生必經的活動
簡單說就是透過戶外活動建立團隊默契與感情.我們到了一個島上,玩了不少遊戲

一個是在森林中整個小組矇著眼,牽著手從一顆樹走到遙遠的另一棵樹,要在15分鐘內完成,我們在八分鐘內就搞定了,擊敗了另一組德國/希臘/西班牙/黎巴嫩/新加坡聯軍!



另一個遊戲是把隊員穿過一個洞,但不能碰到周邊的線,否則扣雙倍分數.愈難的賺愈多分,這考驗大家如何設下target,默契與對風險的忍受度



一整天下來玩了5,6個遊戲,最後一個是攀岩.我爬了兩輪,真是累死人了...

2008年8月25日

INSEAD Day 1

今天是orientation第一天,大家忙著交朋友,真的像是聯合國一樣
我的group member也知道了,他們是我未來四個月的生死夥伴:
L: 男/26/葡萄牙人/麥肯錫 in 西歐 /巴西
A: 女/30/菲律賓人/私人銀行 in 香港/菲律賓
M: 女/30/美國人/非營利組織 in 美國 /東南亞
W: 男/32/韓國人/投資銀行 in New Nork
我: 男/29/台灣人/管理顧問 in London/台北

跟我之前在美國的經驗,百分之八十的美國人,
INSEAD確實提供了相當國際化的經驗

下午找了一個近三十年前畢業的日本校友演講,
講到INSEAD的經驗對他在各國工作與創立private equity的影響

目前大家最擔心的,似乎就是週三的語言考試,
想到我的西班牙文,厄,頗擔心的

2008年8月14日

奧運獎牌與政治更迭

看到一個有趣的網站,以圖表顯示過去奧運的獎牌統計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8/08/04/sports/olympics/20080804_MEDALCOUNT_MAP.html
看著過去幾十年的奧運獎牌數,深感獎牌的背後見證了世界的歷史與各國的興衰
地圖上圈圈的大小,明明是獎牌的多少,卻似乎也代表這政治的實力

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是世界第一,經過了一戰,美國興起,而德國也崛起,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奧運,德國成為最大國家;二戰一結束後,德國消下去了,成了美國獨霸
漸漸的,蘇聯興起;整個50, 60年代,就是美蘇兩國互搶一二
70年代,東德興起,緊追美蘇,其他共產國家也表現搶眼,
80年代是冷戰時期,1980莫斯科舉辦,美國缺席;1984洛杉磯舉辦,蘇聯缺席
90年代共產垮台,中國漸漸崛起;1996年起的三屆奧運,中國金牌數排名各是世界四,三,二名,今年2008年,中國非常有可能成為金牌與獎牌總數的第一名

回想當年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鄧小平說:“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決不當頭”—否則其他國家會感到威脅,並一起阻礙中國的崛起
那時的政策就是低調再低調.
今年北京奧運開幕式,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中國,在國際舞台上高調的展現國力,或許是因為不需要低調,也不想再低調了吧

INSEAD July 09 class 分析

快開學了,我們這個intake的分析如下:
總共學生450人,299在Fonty, 151在新加坡;男女比: 70%:30%
R1 (第一輪申請)佔了約45%, R2:35%, R3:17%, R4: 3%
平均年紀:29.5歲 (as of 開學時)

40%來自歐洲,30%亞洲與澳洲,20%美洲,10%中東與非洲
人數最多的國家為:美國(9.5%),法國(8.6%),印度(7.0%),加拿大(5.2%),其餘六十幾個國家的學生都小於5%;非常的diverse; 一個人平均說 3.6種語言
台灣有7人,1男6女 (唉...亞洲男人一向不吃香)

以工作職稱來看:約45%為VP, Director, Head 或 Manager; 約38%為Consultant, Associate 或 Analyst
超過1/3的學生有碩士,博士或JD

2008年8月13日

INSEAD常見問答


以下列出幾個親友常問的基本款:

ㄟ…INSEAD怎麼唸?是啥東西?可以吃嗎?
IN-SE-AD有三個音節,重音在第一音節
IN發音如英文的in; SE發音如英文的see; AD發音是: 阿aaaaaaaaaad
INSEAD是個商學院,提供MBA (企管碩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hD 與EMBA的學位
商學院應該是不能吃的

INSEAD是啥的縮寫?
INSEAD"曾經"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縮寫
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單字,不再是縮寫,也不再代表"歐洲"管理學院
學校的slogan是: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

INSEAD在哪裡?
INSEAD有兩個校區:法國楓丹白露與新加坡,並在以色列,杜拜,中國,印度設有商業研究中心;但由於INSEAD與華頓商學院有聯盟,學生也可交換到華頓兩個月.


法語教學嗎?
不,各種accent的英語教學

是好學校嗎?
還不賴,是全球前十的top MBA. 其他的九間是:(美國M7) 哈佛,史丹福,華頓,芝加哥,麻省理工,西北,哥倫比亞; (英國)倫敦商學院; (瑞士) IMD,有人翻洛桑管理學院. 個人很主觀/偏見的認為INSEAD約排名全球top 4-8之間.
ㄧ般公認前三名是哈佛,史丹福與華頓.

INSEAD的強項為何?畢業出路如何?
培養有國際觀與跨文化的領導者,General management, 創業 (entrepreneurship)
學生畢業後1/3在管理顧問業工作,1/3在金融業,1/3在產業界;若想走入consulting,INSEAD絕對錯不了
2007年畢業生有106位到麥肯錫(McKinsey)工作,40位到貝恩(Bain),INSEAD是這兩間公司全球商學院招募最多人的學校 (according to employers),
另外去BCG的有35位,21位到Booz

申請哪個校區較容易?
只有一間INSEAD,入學標準也只有一個.校區只是前兩個Period上課的地點;因此哪個校區都一樣容易/難

課程多久,學費多少?
十個月或十二個月,2008-2009學費總共50,000歐元

GMAT要多少?
好幾年前的GMAT平均是 702,現在應該破710了吧. verbal與quant最好都要70%以上,學校不看AWA;但若你很幸運的是中國人或印度男性IT工程師,最好考個830分

2008年8月12日

大富翁 - 辛巴威版

小時後玩大富翁很過癮,可以買忠孝東路或博愛路,或擁有幾千萬的現金
讓總資產只有幾百塊的我一圓千萬富翁的夢
最近機會來了

看到辛巴威的新聞,說到一年通貨膨脹幾百萬倍,政府一直出新的紙幣,從幾百萬到幾億
新的紙鈔剛印好的沒多久又不夠用了
截至目前為止,最新的紙鈔是1000億辛巴威幣,約值一美金,或台幣30元
我便上eBay,打算標一個玩玩,可以擺在家裡當紀念品,或者玩”大富翁辛巴威版”
可是上網一看,發現最後的標價要25英鎊,約1500台幣
50倍的價格阿,太划不來了. Forget about it!

這不是好萊塢,這是南非

對南非的印象就是搶劫多,搶匪猛,連阿扁都被搶過
前幾天與一個INSEAD的南非台灣同學聊天,談到搶匪的進化,讓我直呼不可思議.
他自己被搶的經驗算是小咖的:在去朋友家的途中,四個黑人拿著槍,把他的車子與皮夾借走了 (只是目前還沒還)
不過由於大家對於被搶的”標準作業程序”已瞭落執掌,該報警的,該掛失的一下就搞定,
半個小時後,他與朋友又打起了麻將
他說這是小咖的,又講了別人更慘的經歷,開防彈車去接做生意的家人,或與搶匪鬥智的經驗,最後說了一個進化版的新聞

向來運鈔車是搶匪的最愛,但運鈔車一定備有好幾個追蹤器,超厚防彈玻璃與鋼板,遇搶時是不會開門或停下的,鐵定一股腦兒的衝走
為了成為搶匪的楷模,一幫搶匪搞來了一台有安全氣囊的高級房車,帶著好幾把機關槍,手槍與電鋸,往運鈔車當面對撞!終於把車子擋下
接著一群人迅速爬上車頂,用電鋸鋸破車頂,搶走現金
速度之快,全程不過幾分鐘
我相信以後好萊塢拍電影,一定可以從南非運一些黑人去當特技,連替身都免了!

2008年8月5日

薪水與斯斯一樣,也分三種

這是個大問題.相較於歐美,台灣人對薪水較不忌諱
因此偶爾可以聽到親友談到"隔壁村子的阿花的朋友的鄰居在xx工作,一年賺$$$萬"
這時大家就不自覺的想到"為什麼這麼多/少?"

講一個事實:對於同樣在台灣工作的fresh MBA,年薪含獎金(不含簽約金)可以從台幣50萬(1.5萬美金)到500萬(15萬美金)
其實,跟斯斯膠囊一樣,薪水有分三種:local pay, regional pay 與global pay
Local pay就是台灣本地薪水,對於一個有3-5年工作經歷的MBA,大約是每個月4-7萬台幣不等
最近流行的銀行MA/MT(儲備幹部,年輕銀行家...)就落在此區
一個台灣本土中型銀行的總經理,月本薪大約25-35萬台幣,當然,獎金是很大的重點

Regional pay就是亞太地區的薪水,也就是香港,新加坡與少數在台灣的外商提供的薪水,
就同樣一個3-5年工作經歷的MBA,每月大約台幣10-20萬不等薪水,這些工作主要在台灣的外商投資銀行(但不一定是IBD)

最後是Global pay,是用美金算的,一年本薪約9-12萬美金,換算月薪約台幣25-30萬不等
這些工作大多不在台灣了,有的話也是極少,主要是少數外商管理顧問公司與投資銀行的某些部門
這些工作的簽約金本身就可以有1萬-3萬美金了

Global pay的薪水,很多人想拿,但照著供需法則,那些公司只挑最好的人才. 問題來了,這些公司如何有效的篩選?
很簡單,看學校的名聲,畢竟這些學校已先透過GMAT,essay, interview等玩意篩選過一輪了.
每年在台灣這樣的缺不到30個,但台灣每年進到全球top 10 MBA名校的就約有30人了.
這些公司光從top 20 MBA+ top PhD program 就可以找到足夠的人來面試了,這解釋了為何大多數人在履歷表這一關就被刷掉了,連展現能力的機會都沒有. 給一個數字:某知名管理顧問公司每年錄取率小於1%: 500個投履歷的人中,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找來面試,經過三輪面試後,錄取三個. 而這500個會投履歷的人,多的是國外好的大學 or 台政清交大+國內外不錯的碩士+不錯的工作經歷.

這樣的薪水合理嗎? well...

駭客任務與Case interview

"Case Interview"(案例面試)是MBA學生十分熟悉的兩個字
因為Case interview是MBA熱門求職行業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管理顧問/咨询)用來衡量求職者的最好工具,遠比面試基本款:"為何要來我們公司","你過去的成就為何"...有用的多
Case interview把consultant會遇到的真實案例簡化並濃縮為30分鐘之內可以解決的案例
在這30分鐘內公司可以衡量你的分析,邏輯,基本數學,商業概念,也可觀察你在壓力底下的進退應對

我從"Case in Point"這本書上引用一個蠻受歡迎的case:

"American Express is facing stiff competition from a host of new credit cards that have no annual fee and low interest rates. In response, American Express is considering dropping its $50 annual fee. What are the economics of dropping the $50 fee?"
用中文簡單說:美國運通想要取消50美金的年費,好與其它免年費又低利息的信用卡競爭.你怎麼看?

這樣的資訊當然不夠,因此會在追問一些進階問題,如一年的營收,利潤,客戶數目,一年平均消費額...
並在與interviewer往來之間,搞定這個case,並展現你的解決問題能力

當一個人充分練習了40-50個案例後,會增加一甲子功力,體會出一種"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意境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千千萬萬的商業案例會被簡化到數十種類型,
透過case interview練習,報紙上看到的案例不會只是獨特的案例,而是某一類商業問題中的一個
到最後,就像電影駭客任務(Matrix)男主角看到的世界,只是0與1的組合
恩,好像太扯了...
不過,說來說去,熟悉case interview確實是當management consultant的第一步

2008年8月4日

新加坡,楓丹白露,或費城?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 這是INSEAD的slogan.

一直以來,INSEAD成功的把自己與其他美國top 7商學院作區隔
比方說:在INSEAD任何國籍的學生不會超過12%,好創造出一個沒有主流文化的商學院,進而產生更多trans-cultural leaders
而在美國top 7商學院,美國人的比例是60-70%,事實上剩下的30-40%也有不少美國的永久居民,或長年待在那的外國人
INSEAD挑選學生也十分強調國際經驗,因此雙重或三重國籍太平常了,還常看到各種國籍與教育/工作的組合,如:尼泊爾+澳洲+美國,巴西+義大利+捷克,德國+日本 (二戰的軸心國?)

這個原則延伸到了90年代選擇亞洲校區:
那時學校為了找到合適的亞洲校區,作了許多討論.
根據哈佛商學院所寫的INSEAD案例,當時的院長說:"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樞紐 (hub),而非某個國家的一部分.中國確實很吸引人,但我們要的是亞洲校區,而非中國校區"
考慮諸多因素後,新加坡雀屏中選

一般來說,INSEAD學生會在P1-P3到不熟悉的地方,並在P4,P5到想要工作的地方.
因此亞洲人喜歡從法國開始,新加坡結束;歐洲人則相反;美洲人則不一定.
約有三成的學生會死守崗位,留在一地. 不過七成的學生都喜歡經歷這兩地的反差:大國小鎮 vs 小國大城;四季分明的歐陸天氣 vs 只有夏天的海洋氣候;單調的食物 vs 吃不完的美食;城堡,小屋,或帳棚 vs 大樓與公寓;開車 vs 捷運,步行…
但學生的素質,教學的品質,與熱衷party的行徑是完全一樣的

反而是去華頓的意願比較低.通常一個學生想去華頓的理由不外乎:1. 使用華頓的career service好在美國找工作 2. 體驗華頓生活與交友
針對第一點,學校體醒學生要務實點:現在美國H1B名額緊縮,很多公司只雇用citizen或PR,若沒有的話,真的比較難,何況交換到華頓的時間並非他們的求職季節
針對第二點,由於INSEAD學生只能於求職旺季P4 P5交換,那時大批公司捧著offer湧入自己的主場,若跑到客場,會錯失不少機會
基於這些理由,去華頓的不少是手中已有offer或畢業後要回原公司服務的同學,其餘INSEADer 並不熱衷,畢竟機會成本太高了.

我的學妹寫了個不錯的wharton testimony,可以參考:
http://yangtzetohudson.blogspot.com/2009/10/wharton-exchange-pros-cons.html

INSEAD 課程規劃

雖然INSEAD MBA program為期一年而已,但教學時數仍包含了兩年制MBA 85%的課程時數,因此課程極為緊湊
這十個月的課程分為五個period (P),每個P約八週
總時程為八月最後一週到隔年六月底,或一月初到當年十二月中 (七八月學生去intern或放暑假)
五個P的分法如下:
P1:必修課5門
P2:必修課6門
P3:必修課2.5門+選修3門 (為找工作開始熱身)
P4:選修4門 (找工作最忙的季節)
P5:選修3門 (找工作次忙的季節)

*一門課24小時 (每週3小時 x 8週)

至於一月入學或八月入學有何差別?
若想要轉到banking且沒有相關的經驗,建議從一月開始
因為internship對於banking來說是非常重要的,fulltime的缺常常都是intern搶走了
若想到consulting或industry的話,從何時開始並沒有太大差別
更何況consulting是很project based的,intern的時間不一定match project的週期,所以intern的缺遠小於fulltime缺
For example, 2007 graduates 有106個到McKinsey工作,但在那intern的不到10個

但有利就有弊,一月入學的一進去沒多久馬上就要找intern了
必須花很多時間準備,而且不到一半的人有intern,沒intern的就放假兩個月

反之September term的不須擔心intern,P1,P2可以過的從容些,也可全心準備fulltime job
最後只花10個月離開職場,對不想在美國工作的同學而言,畢業後的出路與美國top 5 Business School是一樣的

INSEAD上課的地點可以是法國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 簡稱Fonty),新加坡或者交換至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費城校區或舊金山校區一個period
P1與P2必須待在同一個校區(Fonty or S'pore),P3以後便可依個人喜好自由換校區
七成的學生都會換校區上課
交換到華頓比較多規矩,八月入學的僅可以在P4(3-4月)去;一月入學的可於P4或P5去華頓上課
至於要不要換,見仁見智,我另外post一篇介紹INSEAD學生換校區的考量

2008年8月1日

¡Hola! 西班牙文

在台大時我曾學過兩年的西班牙文
(事實上我還修過日文,德文與古希臘文)
在巔峰時期,我可以靠著字典讀完一本西班牙文童話故事
但好漢不提當年勇,畢竟那只是八年前的事

很不幸的,INSEAD要求每位學生都了解至少三種語言
對non-English speaker來說,通常就是母語+英文+??文
對native English speaker來說,就是英文+??文+@@文
但是方言(dialogue)不算是語言(language),因此台語可不能充數

為了不想開學後還要挪出所剩不多的睡覺時間唸西班牙文
我勢必得通過開學第一周的語文考試
考啥呢?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ing除了簡單的造句,還有較難的閱讀測驗,
學校推薦我們讀西班牙文最大報紙El Pais來準備
writing不簡單,要從三題中挑一題寫個200字的文章,
範例練習題給了三個題目 (in spanish):
1. 請論述虛擬教育的優缺點
2. 描述一位理想的朋友.他該有何特質?他希望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3. 愈來愈多父親請假 (paternity leave)回家照顧小孩,你認為這有何優缺點?你自己會如何做?

天哪!這是在惡搞嗎?讀企管碩士有必要與西班牙文過不去嗎?!!!
為了這個作文,我準備了一個萬用文套 (template)
想辦法把作文變成填空題,不論最後題目是啥,key word放進去就對啦
For example:
"blah blah... 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定的對錯,事實上,這端看每個人的價值觀.很明顯的(放入題目單字)的優點乃是它的( 填空 )…"

準備來準備去,最後還是回到台灣教育給我們的精華: 考什麼,就讀什麼. 想辦法考過就對了!

至於中文考啥呢?以下是考試範例:
選擇題:
他们明天要去中国________去美国? a. 或 b. 还有 c. 或者 d. 还是
他喜欢吃___饭看电视,说电视就是很好的菜。 a. 着 b. 过 c. 了 d. 完
造句:
他说要是_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_
作文題目:
"失败也是一种学习" 或者 "我们要在上海开个分店"

幸好我的母語是中文XD!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